共振学说属于听觉的位置学说。位置学说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音调引起耳蜗中基底膜不同部分的振动;高音使耳蜗底部的基底膜振动,低音使耳蜗顶部的基底膜振动。也就是说,音频的分析首先决定于基底膜的振动位置。共振学说是位置学说的基本理论。共振学说是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 L.F.V.Helmholtz,1821-1894)于1863年提出的。他考察内耳的结构,发现耳蜗中包含很多神经感觉单位,它们依次排列在基底膜上,而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窄,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宽。基底膜中横向排列的纤维也是底部的短,顶部的长。他把基底膜和它负载的感觉单位看成一系列的共鸣器。假定由卵圆窗振动所形成的声压波迅速地传遍前庭阶,但是基底膜中的横向纤维选择性地对一定的频率发生共振,即一定频率的声压波只引起一小段基底膜的共振,好象钢琴里的钢丝对声波的共鸣。基底膜的共振引起它上面的毛细胞的兴奋,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中枢,引起音调的感觉。共振学说把基底膜上大约24,000条横向纤维看成是对16-20,000次/秒声波的共振元件。近百年来,这个学说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尤其是晚近的行波学说,可以说是对共振学说的发展。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herry.t#ms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