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人成年后在群体中更受欢迎? 就社交技巧层面而言,与人的学习能力、情感控制和沟通协作能力三者的合理运用有很大关系,这些技能的掌握始于学龄前儿童期,且涉及大量交互游戏学习产品作为工具。因此,儿童期所产生的行为发展规律,是儿童交互界面设计的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们普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花费大量资源来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还较为薄弱。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而新的教育方式没有形成有效的指导理论,因此也造成许多因儿童期形成的情感缺陷所引起的青少年社会问题。除了知识学习外,如何在教育和游戏产品中运用交互界面设计,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情感、探索和集体协作能力,是互动设计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1 发展的心理学在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1.1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认知发展过程的行为阶段特征发展心理学理论为人一生的各阶段作出定义,即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熟期,或将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和学龄儿童期统称为儿童期。在社会当中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是人作为社会属性的重要组成因素,在人与人的互动交往中,需要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在提出自身观点的同时,能与他人进行建设性的协作关系。学龄前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复杂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即2~7周岁的“前运算阶段”,使用大量的视觉符号去表现所接触到的外界物体,并使用具像性的表达方法进行游戏和模仿。
1.2 游戏对学前儿童行为和情感发展的促进性
学前儿童喜欢利用游戏进行行为学习与沟通练习,其认知和沟通协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各种游戏中习得的。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他人表面的观察、定义和分类,在不断地沟通接触和模仿游戏磨合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社交方式,迅速学习崭新的社交技能,并参考相互间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形成一套儿童群体间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角色化的行为活动里,培养出儿童社会身份的自我确立。虽是初级阶段具象的概念,但在对社会的简单复制下,已预演着今后心理情感发展所必须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基础。
1.3 现有学龄前产品交互界面的局限性
现有的智能产品(如计算机、游戏机、学习机等)的界面交互流程,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让学前儿童直观理解和掌握使用的,此类产品交互界面在设计与互动操作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的一些缺陷:
(1)始终没有突破个人电脑传统的交互控制模式,需经“培训l式”的学习才能使用;
(2)界面内容和使用过程主要局限在虚拟环境中,缺少使儿童在虚拟和现实世界间无缝穿梭的任务式学习;
(3)交互内容的情感交流和与周围同伴的协作方式较困难;
(4)计算机技术在交互界面和内容上的痕迹过于明显,缺少自然交互的创新使用方式。
2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原理的互动界面设计方法
学前儿童心智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技能学习进步的过程,在良性健康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心理发展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较不良环境下的儿童要少。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情感因素对儿童进行直接作用的,该影响还将为今后情感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等环境里,协作和沟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促进因素需通过合理的技巧加以引导。其中,情感促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实生活中,各种多媒体交互产品充斥着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交互界面与交互产品打交道,大量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构建起健全的人格,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有力促进因素。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