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运用体育锻炼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了解学生。教师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统计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和个性表现,确定哪些学生存在异常心理。然后通过反复谈心或家访等手段收集这些同学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找出学生最关心、最觉困扰和需要改善的问题,确定防治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外活动,平时训练,课间操等活动记录在锻炼中的表现。
2)提供心理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和练习形式向学生施加心理上的影响。对他们要以诚相待,经常采取关心、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引导异常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认清自己的不足,使其能驾驭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去顺应、努力,逐步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
3)利用体育锻炼,改变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其改变观念和态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才能达到效果。例如,偏执型学生,表现为爱嫉妒,心胸狭隘,不信任别人。因此,在锻炼时经常采用团体训练的方法,如体操的分组练习,让同学间相互保护和帮助、友好信任,使同学之间在不知不觉中人建立友谊,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对回避型、依赖型的学生,应鼓励其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培养他们的兴趣;通过表扬、鼓励好的行为等方法,来减轻他们的焦虑,促进积极行为的增长;还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球类运动等,让他们在练习中体验成功,逐步消除自卑,重建自信心。对待攻击型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对抗性强的运动,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得以释放,保持平衡的心态;在训练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爱别人,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