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所说的亲和动机是指人们害怕孤独,有一种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相处的意愿或倾向。对于亲和动机,不同的学派曾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释。
1、本能论。主要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近代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为主要代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本能地与他人接近,正是以这种本能为基础,人们组成了家庭和各种社会组织。。麦独孤认为人 具有逃避(惧怕)、好斗(愤怒)、拒绝(厌恶)、结群(怕孤独)、好奇(求新)、生殖(求偶、哺育)、自炫(自负、支配)、自卑(服从)、获得(所有欲)、建造(创造欲)等18种本能,其中结群性的本能驱使人们相互接近。
2、生存论。生存论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柏拉图认为,人们的相互亲近主要是为了生存。
3、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霍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酬赏,包括物质的报酬以及能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语言与非语言活动,是亲和动机产生的原因。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同时就是酬赏与维系关系所需要的时间、金钱和劳动这一成本的交换。
4、适宜唤起层次理论。适宜唤起层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赫伯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亲和动机是由每个人所需要的最适宜的刺激量所唤起的,由于每个人所需要的最适宜刺激量不同,因此各个人的亲和动机就有差别。如当一个人所接受的外来刺激超过了他所需要的最适宜程度的刺激量时,他便会引发追求冷静的动机;反之,若外来的刺激低于最适宜程度的刺激量时,则产生相反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