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从有人类以来一直被问到今天。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爱情史构成了人类史的一部分。那么到底爱情是什么呢?真正的爱情又是什么呢?
爱情是什么呢?首选爱情是人类最美好和最深沉的感情,爱情既能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和幸福,又能给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烦恼。因此,自古以来,赞美者有之,诅咒者也有之。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爱情是什么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中激烈争论的课题。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爱情与性欲的关系。
唯“精神论”者在爱情是什么上认为,爱情与性欲毫不相干,是男女在精神上的依恋,是没有肉体接触的灵魂的融合。
柏拉图在爱情是什么上,将爱情分为肉体之爱和精神(心灵)之爱两种,肉体之爱是低级的、庸俗的,心灵之爱是 高级的、高尚的。他提出,爱情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肉体美是主要的因素,它与精神融合在一种牢不可破的美好之中;第二阶段,这种美好将减弱,精神与肉体分开,并开始排斥肉体;第三阶段,完全摆脱肉体和情欲的东西,爱情成为心灵上的一种“狂迷”,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这种爱情观,其根源在于新约,它以耶稣的名义谴责性接触,从而必然激发起某种狂热,要使自己能“像天使一样纯洁”,能够洞察意识在无限的宇宙中的强大力量。男女在“纯粹”的精神享受中遨游云端,他们的嘴唇从来不会碰在一起,双手总是拥抱着一无所有的空间,思想是云雾朦胧的一片。
柏拉图式的爱情通常是反对男女平等的,它的鼓吹者不仅诅咒两性关系,而且诅咒妇女。这种理论后来被宗教徒和禁欲主义者所继承,并加以发挥,影响广泛而深刻。
“唯性欲论”在爱情是什么上,又把爱情的理解推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抨击中世纪的伦理道德,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追求世俗享受来取代禁欲主义,使人们的整个思想和精神状态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是,他们把爱情看做是纯粹的性本能,认为人类的爱情产生的惟一根源就是性欲,爱情的目的也是为了性欲的满足。例如,罗素就提出,人类的性就“好像饮食,都是本能的需要”,所以对性的满足,就是对人的尊重,对性的压抑将会导致饥饿,而且愈压抑愈强烈,最后必然会疯狂地发作,使性行为变得兽行般野蛮,失去文明。这种爱情观较之禁欲主义的爱情观虽具有积极的进步的一面,但同样走了极端,容易导致“杯水主义”的泛滥。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全新的解释。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在爱情是什么上,把爱情(性爱)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又进一步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序,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生命孤注一掷,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下才会发生。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 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
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情方面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对爱情做如下概括:爱情是什么呢?所谓爱情,就是男女之间基于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形成的最强烈、最真挚的、最持久的吸引和倾慕之情。爱情应具有以下基本内涵:
第一,爱情以性欲为基础但又不能归结为性欲。性欲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是爱情的源动力,无性不成爱情,这是不容回避的。正是由于两性的生理差别,才会产生互相吸引、倾慕并渴望结为伴侣的强烈情感,这一点正是爱情与其他友情和亲情的区别之所在。这一朴素道理在古希腊神话中就得到了体现。相传,从前人是一种“圆球状”的特殊物体,有四只手,四条腿,两副面孔,一颗头颅,四只耳朵。人的胆大妄为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忐忑不安。宙斯于是决定把人一分两半,就像在腌制花揪果前把它剖开,或是用一根头发切开鸡蛋那样,使分开后的每一个人不是用四条腿,而是用两条腿,这样人就变得软弱一些了。在人的身体被分成两半以后,“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一半”,他们“纠结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地希望融合为一起”。这样就产生了尘世的爱情。脱离性的爱情终究不过是一种幻想、是一种虚伪,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18世纪法国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修女)
中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那些成了天主教的牺牲品的修女们由于力图保持贞洁而引起的思想变态和心理失常。他的结论是:“这就是修道院与世隔绝的结果。人生来是要有伴侣的,如果夺走他的伴侣,把他隔离起来,那他的思想就会失去常态,性格就会被扭曲,千百种可笑的激情就会在他的心头升起。连康德这样没有体验过生命的伟大激情的哲学家,在四十多岁时也说过,对异性的倾慕“归根到底仍然是(男女之间)所有其他 激情的基础”。黑格尔也反对禁欲主义的武断定理,反对“自愿的阉人”的心理,强调两性的相互关系客观上是“有生命的自然界的顶点”,因为两性在这种关系中找到了自己类属的统一性。
然而,我们在试图确定爱情以性欲为基础时,自然应该避免庸俗化,不能把爱情的性欲基础绝对化,不能把爱情仅仅归结为性欲,因为爱情中性的吸引力和精神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有它自己内在的辩证法。人是社会的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对异性的要求不是简单地以自然的方式,而是以复杂的社会方式进行,人以恋爱的形式使性欲人格化了,正是由于爱情中的这种精神力量才使男女之间的感情在性欲这种强有力的生物刺激因素消失之后也不至冷却。恩格斯指出:“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兴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性交的欲望,因此,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是很远很远。
从以上可知,爱情是什么?可以说,人的爱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爱情的动力和基础是人的自然需要,即人的性欲和延续种族的本能,人类爱情不能排斥这方面的成分。但人的爱情不仅仅包括自然属性的内容,同时还包括社会属性的内容,这是爱情的另一个方面,而且是主要方面。这表现在人的性欲的满足必须在一定的伦理道德约束下,通过婚姻的形式来实现;再一个双方结合的基础是生活理想、思想感情和兴趣爱好上的协调一致。正由于这样,爱情是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体现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和时代的态度。从一个人的爱情生活,可以看出他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思想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