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心理与情绪对社会的动态运行以及变革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该群体的数量约为1 亿4 千多万。在城市里, 他们工作辛苦, 收入较低, 生活清贫, 在就业、安全、维权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经常遇到困难和压力, 从而出现强烈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及心理障碍, 甚至极端行为。以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住房需求及子女教育问题上, 只有少数研究者曾经调查过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现将目前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心理状况及干预对策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心理状况

1 .1 边缘人不平衡心理

李志凯研究显示, 外来务工人员既不是真正的城市人也不是传统的农村人, 他们被相当多的城里人视为/ 另类0,得不到基本的尊重以及人际关照, 从而加重了他们的无助感和孤立感。

1 .2 自卑、封闭心理和悲观情绪

俞彦芳研究认为, 外来务工人员一方面渴望得到城市人的认同和接纳; 另一方面, 孤立无援、孤身打拼的生活现实又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对未来生活丧失信心, 易出现畏难、急躁、消沉、自责等不良情绪。

1 .3 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

陈柯柯认为, 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也有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收入水平的心理要求。但是, 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在改革中并不是均衡、同步的, 有时甚至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和不公。白云研究显示, 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主要从事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的职业, 付出比城里人多得多的劳动; 他们又往往是收益最少的群体。这使外来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长期发展, 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1 .4 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

白云认为, 来自城里人的歧视、偏见易伤害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格和尊严, 容易引起他们强烈的心理反应, 这种压抑心理若长时间得不到释放, 很可能会发展为对城里人的敌视甚至仇视。另有作者指出, 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常常被侵害, 这会让他们对城市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外化为行为, 从而对城市居民进行报复活动。

1 5. 空虚心理

李志凯、赵敏研究结果显示, 文化生活的单调很容易让外来务工人员产生空虚心理。陈柯柯指出, 外来务工人员虽然在空间上走进了城市, 但在精神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基本上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文化生活。李志凯、俞彦芳研究结果显示,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消费不起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 所以业余文化生活很贫乏。同时,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身心疲惫, 致使他们很少有时间接受书籍甚至电视等途径的文化熏陶。这样的生活极其容易使他们产生无聊寂寞的空虚心理。

1 6. 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陈柯柯调查显示, 外来务工人员远离了农村, 且又得不到城市的认同, 在边缘人心态和土地牵制效应的影响下,他们中大部分人始终认为自己的归宿是家乡, 城市只是挣钱的地方。一方面, 由于城市户籍限制, 加上报酬很低, 外来务工人员很难在城市立足; 另一方面, 他们在城市不能享受国家的社会保障, 而农村的土地则可以给他们最后的安慰。这些都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失去归属感。

1 7. 投机暴富心理

王毅军等研究显示, 外来务工人员往往都渴望尽快摆脱贫困, 当期望值难以实现时, 有的人便产生投机取巧、幻想一夜暴富的心理, 导致投机、巧取豪夺和不惜违法犯罪等行为的发生。

2 外来务工人员心理特点及群际差异

目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心理状况的研究显示, 其心理状况存在鲜明的特点及群际差异。袁海燕报道, 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SCL-90 量表中的9 个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其中惊恐及敌意问题得分高于其余各项因子。胡荣华等报道, 江浙一带外来务工人员的SCL-90 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及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及日工作时间等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廖传景等调查显示, 温州外来务工 人员S CL-90 量表各因子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贾凤琴等报道, 苏州市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高; 高学历人员比低学历人员高; 非建筑工人比建筑工人高。

综上所述, 不同群际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状况各有特点,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不同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不同的心理状况。但总的来说, 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 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3 影响因素研究

3 .1 户籍制度及其衍生出的各项制度造成外来务工人员不良心理

叶登耀认为,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城乡分割, 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仍在农村, 传统城市管理制度在户籍、社会保障、人事、教育、医疗制度等方面将外来务工人员排斥在外。有研究认为, 政策与体制对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人持双重标准, 对农村人是限制, 对城里人是保护。

3 .2 城市居民的排斥加重外来务工人员的失落自卑感文献研究显示, 与生活上的贫穷相比, 更让外来务工人员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被城市接受, 不能跟城里人正常交往和合作, 也不能像城里人一样拥有平等与尊严。

3 .3 文化生活单调以及受教育程度低容易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甚至会产生极端情绪贾凤琴等指出, 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后, 面临着不同区域文化和以工商业文化为核心的城市生活, 难免会产生压力, 导致适应困难。蒋庆飞等、陈柯柯研究显示,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在街上溜达、看临街电视、打扑克。贾凤琴等研究显示,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强度非常大, 以至于较少有精力去进行人际交往, 且交往的对象比较狭窄。在临时集结的小团体的内部, 也经常会出现冲突、矛盾, 引发敌意、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3 .4 贫富差距加大、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容易导致外来务工人员产生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赵敏报道, 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以及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 使外来务工人员有着强烈的被剥夺心理。长此以往, 就会心理失衡, 对现实社会产生严重不满情绪。巨大的生活反差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容易使外来务工人员产生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外来务工人员在务工期间, 经常遇到用工方违法剥夺行为, 再加上相应救济手段和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 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他们在生活上只能维持较低的水平。陈柯柯指出, 外来务工人员身处城市, 对城乡差别有直接强烈的心理体验, 加上生活水平的巨大反差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3 .5 我国人际关系网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发展机会

叶登耀指出, 中国社会更强调的是讲交情、攀关系。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像城市人那样拥有较好的社会关系网, 所以当争取社会资源和机会时, 他们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很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以及自卑心理。

4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应对方式的研究

较多采用/ 回避问题, 转移注意 、否认与心理解脱。应对方式的外来务工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蒋庆飞等的研究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的消极应对高于一般人群, 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他们面对有关的情绪困扰以及内外环境要求,更多地以情绪为中心采用消极应对手段, 而较少以问题为中心采用积极应对策略。

5 关于干预对策方面的研究

目前,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及社会问题的干预对策研究几乎均集中在政策制度方面, 极少有专业的心理干预措施研究。目前提出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5 1. 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入手, 引导他们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①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城市里他们仅仅被当作劳动力, 缺乏思想政治教育。②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廖传景等建议通过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俱乐部、民工学校等文化设施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避免精神空虚。③要重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知识的学习。文献[ 6-7] 指出, 要建立投入制度,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外出适应能力和转移就业能力, 使他们在离开家门前就能提高素质, 适应城市社会的基本要求。④要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 做好心理咨询。陈柯柯建议选择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威信的群体中的人, 对外来务工人进行专门心理培训, 宣传心理知识, 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5 2. 要从社会入手, 从观念、政策、制度等方面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和排斥

①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康来云建议简化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手续, 进一步放宽其进城落户的条件,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农村两种身份导致的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②要改革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俞彦芳指出, 应进一步废止对外来务工人员有歧视和限制的政策, 积极有效地维护和实现他们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③要合理调整社会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俞彦芳认为, 外来务工人员的付出与回报极不相等。应尽量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叶登耀认为, 有关管理和立法机关要以法的形式, 对用工单位进行规定, 为外来务工人员认购医疗、养老保险, 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待遇。④要转变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观念,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接纳的良好氛围。各大媒体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真实、及时报道不文明行为以及不合法事件, 从而使社会形成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全社会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要转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观念。城市人必须从观念上真正改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识, 才能真正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问题。第二, 要加强同外来务工人员的感情交流与沟通。叶登耀认为,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心理问题还需要以心换心, 真情互动。使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相互了解, 进而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鸿沟, 增加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第三, 要建立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承接平台。王毅军等认为, 要利用社区优势, 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的联系与沟通, 确保他们与城里人共享社会公共资源, 参与社会生活, 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外来务工人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历史较长。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不断增加, 他们的心理需求及心理状况也已经引起关注, 并逐渐成为社会性问题。而目前的研究多为社会性的, 缺乏精神心理专业领域的权威研究成果, 而干预对策也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缺乏专业手段。不论是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需求还是从政府解决问题角度来看, 都迫切需要精神心理专业方面的研究作指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