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语用策略, 是指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在准确、全面地理解说话人意义的基础上, 为了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或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 歪曲理解说话人意义的言语理解现象, 是人们在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交际策略。关联理论认为,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自然语言, 是一个明示- 推理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 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 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示出来, 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 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 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比如话语) , 结合语境假设, 求得语境效果, 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对话语明说部分的理解和隐含意义的理解都需要进行推理。即使是最明说的信息, 一些语境化的推理也是必须的。由此可见, 是听话人的推理最终决定他对说话人意义的理解, 单一的话语因素并不足以构成曲解的根源, 因此,我们认为, 导致曲解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说话人的话语, 一是听话人的心理。说话人的话语根源主要表现为话语意义的不确定和含糊, 听话人的心理根源是指影响听话人调用语境假设的某些特定心理,主要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的交际需求有关。说话人的话语为听话人提供了曲解的可能, 听话人的心理促成了曲解的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一旦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曲解就有可能发生。
由说话人话语引起的曲解, 我们认为,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听话人故意违背常识或跳脱语境, 是由听话人的心理决定的, 因此接下来我们重点谈一谈听话人的心理根源。关联理论所说的语境指语境假设, 它是认知的和心理的, 说话人意义由明说话语和说话人设想的语境假设配合而成; 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说话语再调出自己的语境假设完成对说话人意义的确解。该过程无法保证说话人意义不走样的部分就是双方语境假设的不一致, 在听话人一方来说, 决定其把话语意义理解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关联原则下寻找的假设出乎说话人的意料。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导致听话人曲解的心理根源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 也就是说, 是什么心理现象影响听话人做出曲解的选择。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在解释含意的产生及识辨的时候提出,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交际是在合作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 那么, 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 听话人一方要根据当时的语境, 推断出说话人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推导出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关联理论认为, 话语本身和语境具有关联性, 这种关联使人们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合理的推论, 从而对话语做出正确的反应。语言顺应理论认为, 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类: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 听话人之所以曲解说话人话语, 在其心理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由于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以及双方所处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等原因,在多个可能的语境假设当中选择出乎说话人意料的语境假设, 或者创造出说话人所设想的语境假设中根本不存在的语境假设等等。
根据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同社会心理分不开。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 只是撇开社会生活对心理的影响, 着重从人的生理活动尤其是神经活动与心理的关系, 研究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性。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 却不可以撇开社会生活条件去研究心理现象, 相反地, 它必须把社会生活条件作为物质基础, 这样, 才能研究某种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的变化发展规律。据此, 我们把听话人曲解的心理根源归纳为两类, 普通心理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
一、普通心理根源
宗世海( 2000) 援引徐盛恒( 1996) 对Levinson 的常规关系学说的补充发挥, 提出常规心理一说,认为 常规关系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种种关系以及人们对这些关系的认识; 常规心理仅指在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根据常规关系而做理解的倾向性或习惯。在他的研究中, 他把常规心理看成普通心理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 在言语交际中, 人们理解话语时的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是一种普通心理。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把这里的 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等同于常规关系或常规心理, 统一视为普通心理。一般来说, 以常规、惯例理解话语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但有时由于说话双方所处的语境多种多样, 听话人如果按照逻辑常规推论, 得出的结论会有损自己的面子、尊严, 因而利用语境假设的多样性曲解说话人话语, 避免尴尬, 维护面子, 从听话人心理分析, 这属于普通心理。这种为了要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而在言语交际中违背话语理解的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 违背普通心理曲解某些有毛病的话或特殊说法有毛病的话! 指不合法的、不合习惯的话; 特殊说法!指说话人特有的或少见的说法, 如Yus所说的 词语的个人用法或 个人习语。对于这样的话语, 听话人很容易挑出其中的毛病进行曲解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例1 ( 某人请客人吃饭, 邀好友作陪, 但有一位客人却迟迟没有露面, 主人等得心焦。)
主人: 该来的还没来!
朋友( 戏谑地) : 那我们是不是该走了主人: 哎呀, 该打, 怎么说出这种话来了。
显然, 这里主人的话语 该来的还不来是在抱怨迟到的客人, 但在其他人听来, 他的话是不合适的, 朋友意识到主人话语当中的不妥, 马上替主人圆场, 故意曲解主人的话语, 让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以便弥补。
2. 违背普通心理曲解词语或话语的特定知识或信念有些词语或话语具有其特定的含义, 但也可以被语言使用者曲解。
例2 ( 一位汽车司机因以一百公里的时速行驶而被警察拦住罚款。)
司机: 请问按多大速度行车应该罚款?
警察: 凡车速超过一小时八十公里的, 都该罚款。
司机: 可我刚刚开车半小时, 行程也不过五十公里啊。
司机故意把时速这一特定的概念进行曲解, 企图借此获得幽默效果, 逃避或减轻处罚。但在这里,幽默应是向对方表达愿意认错和受罚的诚恳态度, 而不是给人强词夺理、耍贫嘴的信息, 这样反而会达不到交际目的。以上所述说明, 在现实的言语理解中,已有的语言规范、语用规则等都处于变动之中, 都可以随交际双方的心理而转移。
二、社会心理根源
何自然( 1988) 在谈到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说过:
如果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间接的#言外之力 ( 用意) 与听话人所理解的不一致, 那很可能是话语中共知的语言信息不足, 或语境含糊引起的。有时, 说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差异, 或说话人出自礼貌, 言不由衷, 也会产生上述的说话人用意和听话人理解不一致的情形。这一见解虽然是针对误解而谈, 但对于我们分析曲解形成的根源时同样有用。赵毅( 1995) 、蒋晓莉( 1996) 等也在分析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谈到社会理解心理或社会心理根源, 但论述都比较简略, 宗世海( 2000) 在他们的基础上对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 这对于我们研究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个体生活在如下的社会生活条件并受其影响和塑造: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经济状况、风俗和民俗、民族、职业、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农村和城市、社会团体、两性集体等, 从而使个体不断地接受社会化。这一定义告诉我们, 社会心理的主体是个体或若干个体, 其产生的来源和动力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 这就使我们在认识社会心理时有一个范围和依据, 不至于把一切人的一切心理都当成社会心理, 也不会把社会生活条件当成社会心理。据此, 我们可以把 社会心理! 重新定义为 指个人或群体因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和拥有的心理, 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因素如: 政治法律制度、民族、信仰与价值观、社会地位、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
在言语交际中, 导致人们曲解的社会心理根源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因素作用下的心理, 特别是那些由社会地位因素导致的心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曲解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语用策略, 是指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在准确、全面地理解说话人意义的基础上, 为了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或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 歪曲理解说话人意义的言语理解现象, 是人们在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交际策略。关联理论认为,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自然语言, 是一个明示- 推理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 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 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示出来, 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 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 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比如话语) , 结合语境假设, 求得语境效果, 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对话语明说部分的理解和隐含意义的理解都需要进行推理。即使是最明说的信息, 一些语境化的推理也是必须的。由此可见, 是听话人的推理最终决定他对说话人意义的理解, 单一的话语因素并不足以构成曲解的根源, 因此,我们认为, 导致曲解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说话人的话语, 一是听话人的心理。说话人的话语根源主要表现为话语意义的不确定和含糊, 听话人的心理根源是指影响听话人调用语境假设的某些特定心理,主要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的交际需求有关。说话人的话语为听话人提供了曲解的可能, 听话人的心理促成了曲解的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一旦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曲解就有可能发生。
由说话人话语引起的曲解, 我们认为,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听话人故意违背常识或跳脱语境, 是由听话人的心理决定的, 因此接下来我们重点谈一谈听话人的心理根源。关联理论所说的语境指语境假设, 它是认知的和心理的, 说话人意义由明说话语和说话人设想的语境假设配合而成; 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说话语再调出自己的语境假设完成对说话人意义的确解。该过程无法保证说话人意义不走样的部分就是双方语境假设的不一致, 在听话人一方来说, 决定其把话语意义理解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关联原则下寻找的假设出乎说话人的意料。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导致听话人曲解的心理根源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 也就是说, 是什么心理现象影响听话人做出曲解的选择。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在解释含意的产生及识辨的时候提出,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交际是在合作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 那么, 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 听话人一方要根据当时的语境, 推断出说话人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推导出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关联理论认为, 话语本身和语境具有关联性, 这种关联使人们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合理的推论, 从而对话语做出正确的反应。语言顺应理论认为, 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类: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 听话人之所以曲解说话人话语, 在其心理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由于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以及双方所处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等原因,在多个可能的语境假设当中选择出乎说话人意料的语境假设, 或者创造出说话人所设想的语境假设中根本不存在的语境假设等等。
根据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同社会心理分不开。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 只是撇开社会生活对心理的影响, 着重从人的生理活动尤其是神经活动与心理的关系, 研究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性。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 却不可以撇开社会生活条件去研究心理现象, 相反地, 它必须把社会生活条件作为物质基础, 这样, 才能研究某种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的变化发展规律。据此, 我们把听话人曲解的心理根源归纳为两类, 普通心理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
一、普通心理根源
宗世海( 2000) 援引徐盛恒( 1996) 对Levinson 的常规关系学说的补充发挥, 提出常规心理一说,认为 常规关系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种种关系以及人们对这些关系的认识; 常规心理仅指在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根据常规关系而做理解的倾向性或习惯。在他的研究中, 他把常规心理看成普通心理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 在言语交际中, 人们理解话语时的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是一种普通心理。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把这里的 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等同于常规关系或常规心理, 统一视为普通心理。一般来说, 以常规、惯例理解话语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但有时由于说话双方所处的语境多种多样, 听话人如果按照逻辑常规推论, 得出的结论会有损自己的面子、尊严, 因而利用语境假设的多样性曲解说话人话语, 避免尴尬, 维护面子, 从听话人心理分析, 这属于普通心理。这种为了要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而在言语交际中违背话语理解的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 违背普通心理曲解某些有毛病的话或特殊说法有毛病的话! 指不合法的、不合习惯的话; 特殊说法!指说话人特有的或少见的说法, 如Yus所说的 词语的个人用法或 个人习语。对于这样的话语, 听话人很容易挑出其中的毛病进行曲解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例1 ( 某人请客人吃饭, 邀好友作陪, 但有一位客人却迟迟没有露面, 主人等得心焦。)
主人: 该来的还没来!
朋友( 戏谑地) : 那我们是不是该走了主人: 哎呀, 该打, 怎么说出这种话来了。
显然, 这里主人的话语 该来的还不来是在抱怨迟到的客人, 但在其他人听来, 他的话是不合适的, 朋友意识到主人话语当中的不妥, 马上替主人圆场, 故意曲解主人的话语, 让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以便弥补。
2. 违背普通心理曲解词语或话语的特定知识或信念有些词语或话语具有其特定的含义, 但也可以被语言使用者曲解。
例2 ( 一位汽车司机因以一百公里的时速行驶而被警察拦住罚款。)
司机: 请问按多大速度行车应该罚款?
警察: 凡车速超过一小时八十公里的, 都该罚款。
司机: 可我刚刚开车半小时, 行程也不过五十公里啊。
司机故意把时速这一特定的概念进行曲解, 企图借此获得幽默效果, 逃避或减轻处罚。但在这里,幽默应是向对方表达愿意认错和受罚的诚恳态度, 而不是给人强词夺理、耍贫嘴的信息, 这样反而会达不到交际目的。以上所述说明, 在现实的言语理解中,已有的语言规范、语用规则等都处于变动之中, 都可以随交际双方的心理而转移。
二、社会心理根源
何自然( 1988) 在谈到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说过:
如果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间接的#言外之力 ( 用意) 与听话人所理解的不一致, 那很可能是话语中共知的语言信息不足, 或语境含糊引起的。有时, 说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差异, 或说话人出自礼貌, 言不由衷, 也会产生上述的说话人用意和听话人理解不一致的情形。这一见解虽然是针对误解而谈, 但对于我们分析曲解形成的根源时同样有用。赵毅( 1995) 、蒋晓莉( 1996) 等也在分析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谈到社会理解心理或社会心理根源, 但论述都比较简略, 宗世海( 2000) 在他们的基础上对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 这对于我们研究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个体生活在如下的社会生活条件并受其影响和塑造: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经济状况、风俗和民俗、民族、职业、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农村和城市、社会团体、两性集体等, 从而使个体不断地接受社会化。这一定义告诉我们, 社会心理的主体是个体或若干个体, 其产生的来源和动力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 这就使我们在认识社会心理时有一个范围和依据, 不至于把一切人的一切心理都当成社会心理, 也不会把社会生活条件当成社会心理。据此, 我们可以把 社会心理! 重新定义为 指个人或群体因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和拥有的心理, 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因素如: 政治法律制度、民族、信仰与价值观、社会地位、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
在言语交际中, 导致人们曲解的社会心理根源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因素作用下的心理, 特别是那些由社会地位因素导致的心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自我价值观心理
自我价值观心理指根据听话人自己的价值判断理解话语, 主要是把对方话语中的贬义词语或无礼的话语曲解为褒义词语或中性词语的心理。
例3 有一次, 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 你们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诙谐地说: 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列主义的道路, 简称马路。
这个记者的问话, 看似简单, 实则别有用心, 周总理巧妙的回答, 把 马路一词做出创新性的曲解, 既讥讽了对方, 又阐明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 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
2. 自我防卫心理
主要表现为由于戒备、忌讳或自以为处于劣势地位等原因把贬抑自己、对自己不利或有害的话进行曲解的心理。
例4( 擦完皮鞋后, 顾客认为鞋子擦的不够干净,便站起来对擦鞋匠气愤地喊道。)
顾客: 从头擦起!
擦鞋匠: 先生, 我太矮, 够不到。
这里, 顾客要求擦鞋匠重新擦鞋, 而擦鞋匠利用头这个词的多义性故意曲解顾客的话语从头擦起为从 ( 顾客的) 头部开始擦! 。利用曲解, 社会地位处于较低一方的擦鞋匠间接地拒绝了顾客的无礼要求, 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与尊严。
例5( 赵辛楣追求苏小姐, 把方鸿渐视为情敌。)赵:方先生在外国学的什么呀?
方( 没好气道) : 没学什么。
苏小姐: 鸿渐, 你学过哲学, 是不是?
赵: 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的眼光看来, 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没什么两样
方: 那么得赶快找个眼科医生, 把眼光验一下; 会这样看东西的眼睛, 一定有毛病。
钱钟书围城方鸿渐对自己拿的哲学博士学位心中有数, 暗自忌讳别人谈论此事, 更何况赵辛楣又是一幅看不起人的神态, 自然心理有所戒备, 因此在对话中故意曲解对方话语中 眼光一词, 回敬赵辛楣对自己的贬损。
3. 自我美化心理
指故意对于贬抑、批判自己或对自己不利或有害的话语含义曲解成对自己有利或褒扬自己的话的心理。例6( 有个学生A 总是抄袭别人的作业, 特别是作文。这次被同学B 识破了。)
B: 你的作文真是绝妙文章, 惊人之笔, 和咱们班某个同学的作文完全一样。
A: 哦, 他的作文也象我的一样有惊人之笔?
这里, B 的用意是要挖苦A 抄袭别人的作文, 话语的焦点在 和某个同学的作文完全一样! 这一点, A故意不去理会B 的讥讽, 把话语的焦点转移到 惊人之笔上, 假装不理解B 在讽刺其剽窃的意思而把B的话语当成一种真正的赞扬, 以此来摆脱困境, 保全面子。如果从社会道德、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些类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自我价值观心理和自我防卫心理多表现为处于低下地位、不利境地或自认为处于劣势状态下的过度紧张和敏感, 而自我美化心理具有一定的 偏私、 利己的味道。
根据以上对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的分析, 我们可以认定: 当话语是充分明示、意义确定的, 就会严格限制听话人推理的方向和范围, 大大减少曲解发生的几率, 但是, 任何理解都是认知现象, 都是通过听话人的心理作用而实现的, 而且言语交际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性的人际互动行为, 听话人的心理会影响其对话语的理解方式, 所以, 导致话语曲解的最终因素是听话人的心理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