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偶像崇拜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当代社会的偶像崇拜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消费型偶像迅速发展和繁荣, 而青少年是这种偶像崇拜风潮的主力军。偶像崇拜离不开大众传媒, 现在的大众传媒对娱乐的关注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2008 年 1 月 17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 《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指出, 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 我国网民总数达到 2.1 亿人。目前中国网民群体以青年为主, 总体网民中的 31.8%都是 18 到 24 岁的青年。青少年既是现阶段我国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偶像崇拜的主力, 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有强化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 那么, 这种影响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呢? 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理论梳理及研究方法

2.1 网络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社会学可以说是为了应对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现在,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经历另一场深刻的变迁, 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消费社会、信息社会。20 世纪下半叶, 互联网的兴起并迅速发展是一件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媒介, 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交往与活动平台”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9-10) 。面对这样一个迅速变迁的社会, 面对这样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新问题的社会, 社会科学做出了反应, 出现了很多关于网络的研究。黄少华和翟本瑞在其书的序言中将研究资讯社会的社会学依对象差别, 分为四种态度: 一、“用网络来探讨各种社会现象, 将网络这一媒介拿来作为认识存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现象之参考”, 二“探究虚拟空间中的各种虚拟现象”, 三、“探讨真实生活与虚拟世界间的差异, 进而检讨真实生活对虚拟世界的影响, 以及虚拟入侵后现实世界的改变”, 四、“从科技未来的角度, 探讨互联网终有一天具有思考、情绪等能力, 而人机界面的分野逐渐消失, 人类文化有一天可能会消融于互联网之间”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 4-5) 。本文试图从一个经验现象来探讨网络对生活一个方面的影响, 即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影响。

2.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直接论及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比较缺乏, 涉及这方面的大多是媒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并以此探讨媒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责任和引导问题, 与本文的探讨方向不甚相同。其他更多的研究主题是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和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或只是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 主要涉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其中与本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郝玉章和风笑天在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 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 中探讨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内容和特点。文章特别关注了偶像崇拜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 ( 郝玉章、风笑天, 2000) 该研究虽未涉及网络影响, 但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情况有了相当程度的分析。华红琴在 《网络影响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生活方式: 双重机制、多元化和性》 中谈及了现在学校对青少年施与的压力以及现代社会消费型偶像的象征性意义, 并指出现代社会消费型偶像所具有的划分意义。 ( 华红琴, 2007)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引言

偶像崇拜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当代社会的偶像崇拜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消费型偶像迅速发展和繁荣, 而青少年是这种偶像崇拜风潮的主力军。偶像崇拜离不开大众传媒, 现在的大众传媒对娱乐的关注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2008 年 1 月 17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 《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指出, 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 我国网民总数达到 2.1 亿人。目前中国网民群体以青年为主, 总体网民中的 31.8%都是 18 到 24 岁的青年。青少年既是现阶段我国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偶像崇拜的主力, 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有强化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 那么, 这种影响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呢? 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理论梳理及研究方法

2.1 网络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社会学可以说是为了应对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现在,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经历另一场深刻的变迁, 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消费社会、信息社会。20 世纪下半叶, 互联网的兴起并迅速发展是一件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媒介, 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交往与活动平台”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9-10) 。面对这样一个迅速变迁的社会, 面对这样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新问题的社会, 社会科学做出了反应, 出现了很多关于网络的研究。黄少华和翟本瑞在其书的序言中将研究资讯社会的社会学依对象差别, 分为四种态度: 一、“用网络来探讨各种社会现象, 将网络这一媒介拿来作为认识存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现象之参考”, 二“探究虚拟空间中的各种虚拟现象”, 三、“探讨真实生活与虚拟世界间的差异, 进而检讨真实生活对虚拟世界的影响, 以及虚拟入侵后现实世界的改变”, 四、“从科技未来的角度, 探讨互联网终有一天具有思考、情绪等能力, 而人机界面的分野逐渐消失, 人类文化有一天可能会消融于互联网之间”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 4-5) 。本文试图从一个经验现象来探讨网络对生活一个方面的影响, 即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影响。

2.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直接论及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比较缺乏, 涉及这方面的大多是媒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并以此探讨媒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责任和引导问题, 与本文的探讨方向不甚相同。其他更多的研究主题是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和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或只是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 主要涉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其中与本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郝玉章和风笑天在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 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 中探讨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内容和特点。文章特别关注了偶像崇拜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 ( 郝玉章、风笑天, 2000) 该研究虽未涉及网络影响, 但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情况有了相当程度的分析。华红琴在 《网络影响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生活方式: 双重机制、多元化和性》 中谈及了现在学校对青少年施与的压力以及现代社会消费型偶像的象征性意义, 并指出现代社会消费型偶像所具有的划分意义。 ( 华红琴, 2007)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 研究方法

网络与以往传媒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虽然虚拟但却真实存在的社会空间。网络空间的影响不会孤立于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真实的社会而发生作用, 因此, 本文注意将网络影响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相结合,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网络群体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二是偶像与青少年通过网络而产生的联系。也就是说, 一个涉及同辈群体间通过偶像崇拜而产生的互动,另一个涉及偶像与青少年的互动, 或者更确切地说, 通过网络, 青少年产生的与偶像互动的感觉。本文采用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访谈对象为 8 人,内容分析即对网络空间的内容加以分析, 如以偶像为纽带建立的论坛、博客和网站等, 本文分析的材料基础是西城男孩中文网论坛和 MySpace 网络社区。

3.网络群体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互联网络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通讯工具, 而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空间”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183) , 网上的社区“不具有现实社区的必须有共同地域的条件”, 但“它确实能够唤起社区成员心理上的认同感” ( 方建移、张芹, 2004:178) 。而“形成社区的最重要条件??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数量的心理关系” ( 周晓虹, 1999: 507) 。网络的一个特点是它的交互性, 上网的人在互动中形成虚拟社区, 形成以某一偶像或某类偶像为纽带建立的各种网络群体。

3.1 网络群体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网络对偶像崇拜的影响不会孤立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需求, 而网络对偶像崇拜的影响正是由于它契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 青少年的人生主题是“亲密对孤立”, 这一时期青少年需要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 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 ( 埃里克森, 孙名之译, 2000) 。而在角色作用相同时, 例如大部分的友谊关系中, 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 周晓虹, 1999: 351-352) 。在偶像崇拜群体中, 青少年有相似的爱好, 成员之间相互认同进而产生归属感, 满足了青少年寻求认同和归属感的需要。这种虚拟社区是以共同兴趣为唯一基础的, 青少年参与的动机就是寻找认同, 获得归属感, 网络中的匿名性又使他们获得了极大地自由, 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不因“崇拜”、“追星”本身被视为贬义词而有所顾虑, 而且同一社区的人有着同样感情,就连现实中不被接受的感情也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赏, 很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被需要感。另外, 现在偶像众多, 虽然喜欢某一偶像的人可能很多, 但分散在实体空间各处, 并不容易找到同伴, 网络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空间正如一位访谈对象所说, 她的偶像是日本的一个声优”, 不过她周围的朋友并没有和自己一样喜欢那个人的, 而网上却有许多和她有着相同爱好的网友, “上了网就会知道, 原来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他! 虽然比起那些喜欢歌星、影星的人来说算是很少的, 但这样这些网友就更觉得亲密了, 觉得很贴心。”

对偶像的崇拜使这些人形成群体, 而对群体的依恋又会加强对偶像的喜爱, 网络则提供了这种群体形成和活动的空间。在访谈中一位被访者表示, 其实自己对之前的偶像已经没有那么喜欢了, 现在更喜欢另外的偶像, 而且也不如以前狂热了, 但常年在偶像的论坛中已经与论坛中的一些人建立了感情, 自己也还是这个论坛的建立者之一, 就更舍不得了。另一位被访者说, 以前她喜欢一个日本偶像团体, 后来解散了。“团体解散后我们还经常会在论坛上继续交流, 尤其是解散时我们都很低落, 大家在一起交流很能互相理解。但后来论坛关闭了, 那时我才真感到那个团体不再存在了, 哭了一个晚上眼睛都肿了。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好笑, 不过这种感觉是真的,毕竟那个论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对我来说, 偶像团体解散给我的冲击还比较小, 论坛关闭更令我不好接受。”

3.2 群体划分及其对青少年的意义

形成群体的同时, 必然产生群体内与群体外的划分。虽然偶像非常多, 个人的喜好也会变,但一个群体的偏好是相对稳定、类似的, 比如欧美派、日韩饭, 或者根据音乐风格分的流行、摇滚、说唱, 真正“杂食”的并不很多, 至少是有偏爱的。因此一旦加入了某一群体, 该群体的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这种群体划分一方面强化了对我群体的归属感, 另一方面, 群体之间的划分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消费型偶像作为一种消费品, 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一样, 具有某种划分意义。鲍德里亚指出 “在消费过程中, 进行交换的商品必须成为具有消费者追求的意义的某种符号, 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不再是将消费品视为纯粹的物品, 而是当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 高宣扬, 2006: 26) 。偶像的象征意义虽然不具有其它奢侈品对社会地位、名望等的划分意义, 但在青少年中这种划分意义还是相当明显的。访谈中有人说, 在流行音乐方面, 有种说法“听朋克的瞧不起听流行的, 听重金属的瞧不起听朋克的, 听黑死金属的瞧不起听重金属的??”。在访谈中被访者又表示了对“日韩饭”的不屑。此时的偶像崇拜满足的已不仅是青少年情感上的需求, 对他们来说还代表一种生活品位,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在欣赏偶像和寻找认同和归属感的同时, 也在向别人展示其独特的兴趣和所认同的文化, 展现个人的欣赏品位和素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4.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与偶像之间的联系

4.1 丰富的网络信息强化青少年偶像崇拜

网络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信息广泛等特点, 这种大量丰富并容易取得的信息对偶像崇拜有强化的作用。网络中各种关于偶像的信息持续不断的刺激着青少年的感官, 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访谈中很多人表示, 网上有丰富的资源,mp3、MTV、电影都可以方便地下载或在线看,以前只看到图片的人, 现在可以看到偶像们活泼可爱的一面, 就会“不由自主的”更加喜欢他们了。这种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青少年不仅热衷于偶像的演艺作品本身, 而且促使他们去了解更多关于偶像的事情。对偶像的崇拜有赖于对他们一定程度的了解, 虽然由于晕轮效应, 对偶像一点点的了解都可以成为崇拜的理由, 但是网络给了现在的青少年更多的机会去透视偶像, 甚至直接与偶像互动, 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假想的亲密感。有些青少年喜欢某个明星不仅因为其外表或作品, 有时也因为喜欢其生活态度。一个被访者说, 他喜欢刘若英主要是因为对这个艺人的个人感情经历很同情, 欣赏她的痴情、认真和大方。另一个被访者也表示, 他喜欢王力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觉得王力宏有自己的追求, 并兴致盎然的给笔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关于这个偶像如何放弃个人感情, 追求事业的事情。可见, 偶像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也是影响青少年对其崇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对一个偶像了解的越多, 对他的热情可能更高涨, 而网络则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青少年有机会获得更多关于偶像的信息, 甚至与偶像直接互动。

4.2 网络条件下青少年与偶像的互动

与电视等其他媒体相比, 网络的参与感是其他媒体手段所不能企及的。很多偶像建立了自己的博客, 崇拜者可以去浏览偶像的日志, 给偶像留言, 而偶像也借此拉近与歌迷、影迷的距离,这种互动感给崇拜者强烈的刺激。访谈中一个高中生告诉笔者, 她之前一直认为 Malice in Wonderland 是很酷很冷的乐队, 因为他们的宣传照还有歌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但有一次看到了这个乐队网上的一个视频, 主唱竟然显得有些害羞, 突然让她有了种更加了解这个偶像的感觉, “原来他也和我们很相似呢, 觉得发现了他可爱的一面。”笔者在该乐队的讨论区中看到一个歌迷激动的说, 在该乐队来中国时她与乐队成员合影, 最近她将这张照片发给了该乐队, 乐队主唱竟然将这张照片贴在了自己的网络空间上, 高兴的说她觉得这个乐队成员对歌迷是多么的体贴热情。由此可见, 网络实实在在拉近了青少年与偶像之间的距离, 不仅使得他们能获知偶像的各种信息, 而且也可以自己发掘偶像令人倍感亲切的一面, 甚至给了他们一个直接与偶像进行互动的平台。

5.网络社区对偶像崇拜的影响: 以偶像论坛和 MySpace 网络社区为例

5.1 网络群体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以西城中文站论坛为例

歌迷交流的论坛除了资源共享外, 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成员相互认同, 提供归属感。本文将以西城男孩中文网站论坛为例展开分析。该论坛的名字叫做“西城家族”, 单单是“家族”这个名字就很明显的表示出它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成员以归属感。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 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 周晓虹, 1999: 136) 。现实中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主要是学校的同学和朋友。但网络中的同辈群体规模和重要性也日趋庞大和显著起来。原本可以获得亲密感和归属感的学校, 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以成绩为基础进行划分的社会分化机构( 周晓虹, 1999: 135) 。虽然不能说学校作为青少年获得友情、亲密感和归属感的作用下降, 但至少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范围变窄。而且青少年兴趣爱好多元化, 网络的崛起又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开放的环境, 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在网络上归属的群体。当然这种网络中以兴趣为基础的同辈群体不可能取代现实中同辈群体的作用, 但是至少对青少年的娱乐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主要是因为:它是由个人主动选择的, 往往其成员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往往形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 周晓虹, 1999: 136) 。网络中的偶像崇拜群体能够形成一致认同的价值观,甚至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论坛中的成员年龄差异不大, 基本上构成虚拟的同辈群体。虽然无法做出确切统计, 但根据该论坛2007 年 7 月 12 日的年龄调查, 参加投票的 362 人中, 15 到 24 岁的有 328 人, 占参加投票总人数的 90.6%。这一数据至少可以说明, 常来论坛参加各种交流讨论的人中, 青少年占了绝大多数。该论坛中的各种交流区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家族歌唱秀”为例, 网友可以将自己翻唱的歌上传, 而翻唱者往往可以得到社区其他成员的赞赏。可见, 网络论坛为成员展现自我和获得了认同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

5.2 青少年与偶像的互动: 以 MySpace 网络社区为例

笔者以网络社区 MySpace 为例, 分析了网络社区如何成为青少年与偶像互动的中间媒介。MySpace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 其中一个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有很多偶像明星也在该网站上有个人主页, 最初是给独立制作乐队一个展示自己并吸引人气的空间, 现在已经有许多在各厂牌下的偶像也在 MySpace 建立了自己的主页。MySpace对于自身是这样评价的: MySpace 是全球最大和中国增长最快的交友社区, 有 2.5 亿活跃会员, 900万真实音乐人, 每天增加 11 万首正版音乐。可以看出, 该网络社区虽然是一个交友社区,但它的定位不仅是普通人的交友社区, 还考虑到了偶像的作用。在注册成为该社区成员时, 音乐人或是各类偶像与一般成员的程序不同, 其功能也略有不同。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人气, 一方面,偶像通过这个社区可以宣传自己, 另一方面, 崇

拜者可以通过这个社区了解自己的偶像, 也可以给偶像留言。其实, 现在很多博客都有这种设置。MySpace 和许多名人博客有相同的功能, 其功能不主要是写自己的心情, 更像是网上会客厅, 有个人情况的介绍, 也有最近活动的安排, 人们读他们写的文章后可以评论回复, 在博客上他们可以与公众沟通。一位访谈对象说到, 她申请 MySpace 的原因就是为了与自己的偶像接触, 并兴奋的说, 他们给她留言了, 表示对自己支持的感谢。“虽然知

道他们会给很多歌迷都留言, 而且内容也一样,但还是很高兴”。笔者看到, 她的 MySpace 空间上的好友栏中大多都是她喜欢的偶像。而空间上的留言中也有这些偶像留下的, 比如“谢谢你的支持, 这对我们很重要”, “希望你过得愉快”等,显得十分亲切友好。

6.结语

可以看出, 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了喜欢同一偶像的青少年之间的互动, 拥有相同偶像的青少年形成群体, 又强化了青少年对偶像的喜爱。在这样的群体中中, 青少年也寻找到了认同, 产生了归属感; 二是增加了青少年对偶像的了解, 实现了直接或间接互动, 青少年产生对偶像的亲密感, 加深对偶像的喜爱程度。“偶像崇拜”往往被当作一个负面词汇呈现在公众视野里, 青少年对偶像的盲目崇拜确实在一些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然而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片面认识。正如本文所提到的, 对偶像崇拜产生虚拟同辈群体, 而这一群体符合青少年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 而这在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能比传统社会更显著。另外, 偶像本身作为青少年的精神寄托, 也可以成为青少年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在网络的影响下, 青少年偶像崇拜程度加剧,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面拓宽,网络影响下的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感情存在, 同时成为了连接他与某个群体的纽带, 而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能比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