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取向和心理分析

2008 年6 月中下旬,经济管理学院根据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指示, 将广东工业大学2008 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分发给本学院各2004 级各毕业班学生。是时发下去的问卷总计2017 份,回收2000 份。现将问卷题目的反应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就业高期望与就业恐慌形成张力

截至2008 年6 月25 日,我院应届本科生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有66.02%。其中, 已经签定三房协议书有47.04%;此外,有单位接收证明或劳动合同的有28.51%,而有工作单位但是没有正式文字证明的也高达24.45%。对于剩下33.98%未就业的同学,当时已经有意向单位(处于实习或见习状态)的有39.81%,而还在忙碌于投简历等面试机会的也达到33.52%之多, 而且“不急于就业” 的也有27.67%。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早日求得安心并消弭“就业恐慌”感,很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的10 月份就跃跃欲试, 更有不少人当时就表现出“快刀崭乱麻”的决心,希望“一剑封喉”。在应聘的时候,不少毕业生发现所急奔就职的单位跟自身期望大多存在落差。于是,除了小部分同学可以安心一次性就业,大多数同学却演绎了“连环跳”。根据统计,在6 月份第一批就业的同学, 第一次应聘就踏上岗位的仅仅18.69%,一般情况是经过三次以上的面试与实习才定下岗位。此外,由于同学们的期望高低不同、就业心态松紧不一,大家选择的单位的档次也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一般情况下,一旦劳资双方确定相关利害关系,便会通过三方协议书和接收证明等加以保障;但有些同学去到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仅仅通过“君子协定”等口头协议加以确认。在普遍的“就业恐慌”心理作用下,部分学生还是战战兢兢地接受了“君子协定”的方式。为了消除就业恐慌心理,“稳定压倒一切”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普遍认知心理。但是,这种“尽早端紧饭碗” 的求稳心理未必能够获取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二)各显神通,“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面对井喷式的就业大军,大学生力争上游、各显神通。在“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理作用下,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数据显示,毕业生通过网上投简历方式应聘的高居30.8%,借助省教育厅主办的供需见面会的也有12.73%;而借助学校就业信息网、本学院就业指引和推荐等校方服务平台就业的,才达到5.03%、4.1%和2.26%。不容忽视的是,在讲求“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关系”的中国社会,依靠“亲友介绍和推荐”而就业的仅次于网上招聘,达到16.02%。从这些数据得出的启示是,作为就业服务体系的施动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挖掘校友网络资源、提升校方举办招聘会的质量。只有如此,才能提供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当然,由于大学城校园是我校的本部,每年的12 月份和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就业“黄金期”所举办的招聘会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有38.85%的同学从此得以落实就业问题,而到了第二学期的四和五月份,却渐次递减,分别是20.86%和10.07%。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一、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取向和心理分析

2008 年6 月中下旬,经济管理学院根据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指示, 将广东工业大学2008 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分发给本学院各2004 级各毕业班学生。是时发下去的问卷总计2017 份,回收2000 份。现将问卷题目的反应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就业高期望与就业恐慌形成张力

截至2008 年6 月25 日,我院应届本科生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有66.02%。其中, 已经签定三房协议书有47.04%;此外,有单位接收证明或劳动合同的有28.51%,而有工作单位但是没有正式文字证明的也高达24.45%。对于剩下33.98%未就业的同学,当时已经有意向单位(处于实习或见习状态)的有39.81%,而还在忙碌于投简历等面试机会的也达到33.52%之多, 而且“不急于就业” 的也有27.67%。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早日求得安心并消弭“就业恐慌”感,很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的10 月份就跃跃欲试, 更有不少人当时就表现出“快刀崭乱麻”的决心,希望“一剑封喉”。在应聘的时候,不少毕业生发现所急奔就职的单位跟自身期望大多存在落差。于是,除了小部分同学可以安心一次性就业,大多数同学却演绎了“连环跳”。根据统计,在6 月份第一批就业的同学, 第一次应聘就踏上岗位的仅仅18.69%,一般情况是经过三次以上的面试与实习才定下岗位。此外,由于同学们的期望高低不同、就业心态松紧不一,大家选择的单位的档次也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一般情况下,一旦劳资双方确定相关利害关系,便会通过三方协议书和接收证明等加以保障;但有些同学去到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仅仅通过“君子协定”等口头协议加以确认。在普遍的“就业恐慌”心理作用下,部分学生还是战战兢兢地接受了“君子协定”的方式。为了消除就业恐慌心理,“稳定压倒一切”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普遍认知心理。但是,这种“尽早端紧饭碗” 的求稳心理未必能够获取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二)各显神通,“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面对井喷式的就业大军,大学生力争上游、各显神通。在“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理作用下,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数据显示,毕业生通过网上投简历方式应聘的高居30.8%,借助省教育厅主办的供需见面会的也有12.73%;而借助学校就业信息网、本学院就业指引和推荐等校方服务平台就业的,才达到5.03%、4.1%和2.26%。不容忽视的是,在讲求“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关系”的中国社会,依靠“亲友介绍和推荐”而就业的仅次于网上招聘,达到16.02%。从这些数据得出的启示是,作为就业服务体系的施动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挖掘校友网络资源、提升校方举办招聘会的质量。只有如此,才能提供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当然,由于大学城校园是我校的本部,每年的12 月份和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就业“黄金期”所举办的招聘会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有38.85%的同学从此得以落实就业问题,而到了第二学期的四和五月份,却渐次递减,分别是20.86%和10.07%。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三)“求稳避震”心理愈发明显

在这些已经落实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当中,工作性质反映出其变化了的就业心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按照常例,经管类毕业生应该主攻企业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转型不断定型的今天。但是,伴随转型过程而来“跌宕起伏”的就业态势,令广大毕业生未出校门就敬而远之。求稳心理成为改革浪潮中的产物。尽管工薪水平未必如想象那样可观, 但是大多毕业生倾向于国家公务员、地方基层、高校、教育机构等部门。而奔向企业的同学,也有24.45%投奔国企、其次才是民营(21.7%) 和三资企业(16.88%)。具体到各个行业,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新时期毕业生相应的去向分布依次如此分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达到39.57%、住宿和餐饮业18.18%、制造业17.97%、金融业17.33%、房地产11.02%。其他诸如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建筑等都低于9%。

(四)就业区域:哪里风光哪里去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马太”效应在毕业生的流动分布结构也得以反映。就本省范围内,越是有经济辐射力的城市,越有吸引力。当下位居大学生的地域选择的“前三甲”分别是:广州(45.97%)、佛山(13.33%)、深圳(7.86%);而经济活力有限、前景一般的地区难以吸引毕业生前往。比如说,粤西(4.68%)、粤东(4.58%)、粤北(3.38%)。此外,我校是省立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省。由于广东省在国内的经济发达程度比较高,省内学生一般选择省内“扎根”,所以去外省的才1.59%。

(五)就业选择:以有限青春追逐无限前景

所谓“人往高处走”,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自己找到一份既有高工薪,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职业。正因为他们初涉职场,他们希望一入职“安定”下来。当然,如果一直“徘徊不前”,那只能给自己2-3 年时间去适应。不行的话,再作调整。对此,毕业生“选择单位的参考因素”和“转换工作的计划时间”两项可以给予反映。对前者而言,发展空间(42.2%)、薪酬(16.35%)和地域(14.6%)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其次再去考虑“专业对口(13.95%)”、“行业(8.76%)”和“福利(3.76%)”等问题。而一般情况下,刚刚出来社会的毕业生因为不充分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所以有26.44%的人并未想过转换工作, 如果考虑在内, 一般也就给自己2-3年时间“逗留”,作为重新检验自身价值的思考空间。

(六)薪酬水平:期望与现实总会存在落差

鉴于目前的职场形势,务实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转正后工薪可以达到2600-3000 元(34.44%);实习期可以以此为参照物降低500 元左右(有40.23%的人希望实习期每个月有1600-2000 元)。当然,由于当前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如果是一个月2100-2500 元的工薪水平也可以接受。不过, 这种月薪期望与实际薪水水平总是存在一定的落差。据35.98%的毕业生反映,这种差距一般是在201-500 元之间。其实,落差的确切数目是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住房条件、工作强度、消费开支习惯以及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

(七)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学习取向的变化

自从高校扩招之后,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纯粹知识性转向应用型人才需求转变。于是,几乎各个高校都对此做出教育管理策略的调整, 在课程设计中兼顾专业课与实践和实验环节。52.42%的毕业生反映,在求职过程中运用最多的知识来源于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综合知识,而55.12%的毕业生也认为这个“法宝”让其基本能够适应现有的工作挑战。这个“综合知识”对求职成功率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其中专业课最为重要;而大学期间形成的“全部能力”的贡献率则高达70%。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来自外语、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方面,有50%的毕业生认为实际应聘过程中英语“很少用到”,不过他们又承认掌握英语“很有必要”(43.94%)。“就业形势严峻”让广大毕业生明白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当下的大学生早已知晓“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即使是工科出身的学生也认为“ 有必要”(57.69%)学习一些文科类的知识。谈及大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实践能力、创新性、团队精神;令人关注的是,品德、知识、自我教育这些修养内涵型的价值理念在市场经济面前逐步靠后。这反映出: 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促使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倾向从“重思想、重价值”转向“重技能、轻价值”。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二、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数据以及原因分析,作为高校就业指引和服务的机构必须因时制宜,把握时代脉动,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我校的就业指引和服务质量。

第一,完善本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咨询和引导水平。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毕业生对本校现有的就业服务质量评定“一般”,而且从就业渠道的拓展及其效果看,大多数毕业生更多的依靠自己的“网投”功夫和人脉。广阔的就业渠道可以保障较高的就业率。考虑到各位毕业生素质和就业机会的差异,学校应该广开渠道,构筑系所教师-学院党委-学生处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明确责任并适当地给予激励,将专业教师也纳入整个就业服务服务体系当中,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此外,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培养一批“就业信息咨询师”,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就业新发展形势因势利导。

第二,充分利用校友网络资源,为本校毕业生“走出去”广开门路。学校应该借此完善校友的信息库管理,为今后的合作联系奠定动态管理的基础。充分挖掘这笔宝贵的资源和“社会资本”,为本校的就业分流拓展渠道。

第三,设置就业“避震器”,建立就业恐慌“缓冲区”。

首先,考虑到近期内的就业压力,不妨尝试探究合适的合同工用人制度, 比如设立“兼职辅导员”、“教务管理员”等岗位。通过增设岗位为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分流做好铺垫。

其次,提高研究生办学和招生水平,为就业恐慌群体搭建“缓冲区”。如果一名本科生如愿考上研究生,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因为多出2-3 年时间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所在。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

最后,为了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将对现有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是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列为大学的课程之一,从低年级开始就以就业形势作为切入点, 建立起目标管理教育;二是在课程设计方面,增设实习课程和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习调研、参观实习和项目研究的机会;三是邀请知名校友和社会精英来我校举办经验介绍会和“模拟面试”、“模拟职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为就业“预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嫁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