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管理是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控制和提高的总称,是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与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媒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保持良好心态,以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是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变化,调节辅导员的心理平衡,激活辅导员的心理潜能的活动,是新形势下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该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管理的意义
1.1 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取得教育对象理解、信任的基本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源。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辅导员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给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心理素质过硬的辅导员,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而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控制和提高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2 有助于发挥辅导员心理素质整体功能
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指辅导员心理诸要素及其发展水平,应该是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辅导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统一体。心理因素是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能。消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则阻碍辅导员个人潜能的发挥,束缚辅导员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工作效能的提高。针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调查、心理疏导、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防护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心理素质整体功能的发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管理是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控制和提高的总称,是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与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媒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保持良好心态,以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是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变化,调节辅导员的心理平衡,激活辅导员的心理潜能的活动,是新形势下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该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管理的意义
1.1 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取得教育对象理解、信任的基本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源。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辅导员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给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心理素质过硬的辅导员,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而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控制和提高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2 有助于发挥辅导员心理素质整体功能
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指辅导员心理诸要素及其发展水平,应该是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辅导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统一体。心理因素是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能。消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则阻碍辅导员个人潜能的发挥,束缚辅导员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工作效能的提高。针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调查、心理疏导、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防护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心理素质整体功能的发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3 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自助能力
辅导员工作不仅受外界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受自身心理状态、心理发展水平的调节支配。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解铃需要系铃人,辅导员心理问题的预防需要自我保健,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训练。心理素质管理的目的应是让辅导员自身学会自助。一方面,要有自助的意识,同时需要在外界的帮助下,学会自助,具备自助的能力。具体要求辅导员对内心冲突学会自我化解;对心理压力,能够自我缓解;对自我的不足、缺陷,勇于进行自我矫治;对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敢于主动求助。
2.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管理的基本原则
2.1 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首先是心理素质内涵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协调共进,协调发展。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积淀而成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各种心理素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作用,在心理素质管理中只注重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是不正确的,应促进心理素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以达到心理素质的优化和提高。其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的提升与辅导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辅导员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辅导员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扬长避短,发挥潜能,开发创造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就必须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整体素质。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创造性等。
2.2 心理补偿原则
生理素质缺陷可以补偿,心理素质缺陷同样可以通过补偿来调节。辅导员心理素质缺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因而补偿的内容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情感补偿、体验补偿、人际交往补偿、意志力补偿、心理承受力补偿、心理活动导向补偿等。关注辅导员的心理状态,不仅要注重其外在行为的控制,更要关注其内在需要的满足。针对辅导员某些心理需要的缺失进行积极补偿是恢复其心理健康状态,矫正其心理问题行为的有效措施。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加之晋级、待遇方面的不公,辅导员也有心理失衡的时候。当心理失去平衡之后,不仅会给人以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也会使失衡者产生一种心理需要,那就是要迅速进行心理调节,使之平衡,摆脱失衡心态的阴影笼罩。心理补偿一方面能够提高心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维护心理健康,因此心理补偿是获得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3 心理疏导原则
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是培养辅导员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保证。近几年,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的辅导员群体也面临着一些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可以塑造辅导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自觉把献身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目标。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有解不开的结,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势必导致心情不愉快,性格不开朗,工作无效率。因此,高校管理层应注重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生成。
2.4 体验内化原则
“体验是一个由知、情、意、行综合构成的内化系统,它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机制”。影响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辅导员要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适度的情感反应、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人格特征,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也离不开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认识、评价某一事物、人物、事件、思想。只有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并进而发展情感、锤炼意志、塑造健康人格。对于辅导员来说,提升心理素质仅靠体验不行,还必须将体验获取的信息内化为一种稳定的,与个体的行为相联系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体验内化,才能使外部的转化为内部的,客体的转化为主体的,才会明晰认识,坚定信念,规范行为,形成品质。体验内化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2.5 自我调适原则
所谓调适,顾名思义就是调整、适应。心理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辅导员来说,既要调适自己的行为,又要调适自己的心态。首先,要有“内省”的自律心理。所谓“内省”,就是对自己内心的省视、省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通过“内省”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种种表现,进而作出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心态的调适,促使自己行为适应、达到自我完善。其次,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心态的调适,尤其是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实践过程。辅导员在心理素质养成过程中,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知难而上的心态,对自己、对学生要始终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要从每一件事的心态调整做起,久而久之,必定习惯成自然,上升为心理素质的内容,诸于坚韧、耐心、自信、乐观、顽强、和谐、创造等心理品质无一不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现期,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辅导员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心理上造成诸多的不适应。对此,辅导员应积极地进行心理调整,使自己从不适应到适应。调整的重点,一是自己的认知,二是自己的行为。调整的途径包括外部调整和内部调整。外部调整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造环境来优化环境,达到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内部调整就是调整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自己的冲突情绪,以达到个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从调整的功能意义上讲,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发展。俗话说:“智者调心”,辅导员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社会、与环境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能,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自我调适是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前提。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因个体差异的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各异,辅导员必须根据自身的心理变化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使自己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成为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3.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管理的主要方法
3.1 心理素质系统管理
人的心理素质由若干部分组成,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人格心理素质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阿凡纳西耶夫认为,“管理就是对系统进行调节”,通过管理影响相应的系统,使之与客观要求相一致。按此定义,辅导员心理素质系统管理就是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控制和调节,使其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管理,首先,要明确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要素和结构。其次,要明晰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心里明白,胸中有数,是做好管理的基本前提。再次,要非常强调和重视
辅导员自身在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系统观点来管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系统管理的“整分合”原则。“整”就是整体把握,就是要把心理素质放在辅导员的素质整体中来评价,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结构的基础,像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说到底都是心理素质的一定的表现内容。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分”就是科学分解。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分为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人格心
理素质四个大的部分,提出各部分的不同要求。要求明确,便可对症下药。当然,合理分解也不能将心理素质的各部分割裂开来。“合”就是综合的意思。可以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使辅导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心理能力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心理素质在素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体的功效往往大于局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2 心理素质协同管理
心理素质是指辅导员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它是全面素质的基础,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协同管理主要是指心理素质的提高要与其他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就心理素质来说,它是以个体整个身心结构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心理面貌的整体反映。目前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必须通过辅导员心理活动的内化才能提高。对包含在心理素质中的各种教师技能、能力素质、审美修养等培养的过程都必须考虑到辅导员的整个心理背景,顾及到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地培养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制,才能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
3.3 心理素质档案管理
心理素质档案管理主要是指为辅导员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健康、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材料的集中保存。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对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主动干预。当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辅导员心理压力显著增大,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冲突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一些辅导员对自身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筛查,可以尽早发现有心理困扰的辅导员,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心理档案的建立也可为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创造条件,提供依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