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文化心理的盲区1. 校园文化重基础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而现今以物质文化为主要建设项目,注重校园环境美化,建筑结构优化,卫生状况以及制度文化,政治文化和形式化的建设等等基础性文化建设,而学生的精神建设未及时跟上,而使管理运行在基础性阶段,脱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脱离了精神文化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失去意义。

2. 校园文化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校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素养,使他们能顺利找到工作,但在心理素质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社会,人际交往,工作等带来的压力。还要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而对社会的挑战和今后的人生。

二、大学生文化与心理的冲突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助推和网络信息瞬息万变面前,新的文化元素应运而生,当代文化在活跃大学生的思维、充实大学生的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所承受的文化变迁、文化冲击、文化震荡、文化交融、文化适应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相当突出。网络文化、信息文化、竞争文化、传媒文化、休闲文化和大众文化等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新的文化元素,在影响人们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这消极影响如果不及时调适,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今实存太多了。他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享受着父辈们创造的丰富物质生活,多数人还是没有真正精神文化,懵懵懂懂,随波逐流,心里依然一只脚已经踏在现代这条船上,另一只脚却踏在传统这条船或者其他两只脚都踏在现代这条船上,但心仍然留在传统中,身心不一致.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这是心理健康的大问题,是当下人的紧迫问题。

三、大学生文化心理建构

1、加强历史教育的思考

19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说:”历史是各门科学的根”。这确是至理名言。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学了很多学科,成绩都非常优异,但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毫无认识,很可能成为无根浮萍,不了解国家处境,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随波逐流,无法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

在学校课程中,历史教育和国民教育都应视为重要科目,它们传递的是爱国爱家爱人爱己的价值观,加强历史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运作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辅助。笔者认为俄罗斯做得非常好,值得借鉴。莫斯科地铁站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地铁站,确实名不虚传。在富丽堂皇而造型各异的地铁站内,明亮的灯光照耀着,各具特色的历史事件的纪念碑、生动的人物雕像,遍布在地铁站各处,如以十月革命、普希金、契珂夫、屠格涅夫、马雅可夫斯基等命名的地铁站,既展示了历史画卷和篇章,又不断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行人处身其中,除了获得视觉艺术上的享受,还可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教益。有这样具备文化历史自豪感的俄国人,“根本”自然深固,所以虽经分崩离析(1991 年苏联解体)的政治动荡,他们还是会强大起来。国民强,则国家盛,大学生是国家的后继人,继承历史文化的精神,是学校心理教育的课题之一。

2、传承国学经典,建构统一文化心理

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一个个体缺少个人认同,不能很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会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更好地社会化。

扎根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孔孟思想与儒家文化,对建构现代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具有坚实的基础,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有德行且才能出众,有一定社会地位,但不一定是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是指受到尊敬和爱戴的人。君子坚持自己的主张,但不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并能包容别人的主张和不同观点,做到和而不同。不同事物、不同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丰富多样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和”。排斥不同的观点,排挤持不同观点的人,只信任、任用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人,这种做法叫“同”。君子追求“和”而不坚持“同”,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

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要面对的机遇越多,世界越广阔,我们的忠诚就应该越坚定,越朴素。但是我们只有在心灵的坐标真正确立以后,忠恕才是可行的,我们才能像孔子一样找到一生一以贯之的根本之道所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吗?一定要着急辩解吗?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这才是君子的情怀。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儿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建立的依据,而不要动不动就抱怨这时老天不给机会,这是别人挡上我的道路。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不在外在的客观环境上去找理由,而在内心建立起来自我评估的标准,这是一颗心的价值所在,只要有这颗心,建立起自我的判断,这种忠诚就跟着有了。

通过以上论证,大学生建立自身的文化心理素养,对传统文化在社会群体中的同一性认识,从心理学研究历史来看,文化意识历经了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的转变过程,把握二者关系,将推进文化与心理学结合发展的关键。整合文化心理与心理文化研究,是推动文化进一步融入心理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