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我们都遇到过令人头疼的学生,尤其是那种错误不断、软硬不吃的“硬骨头”。当你把他叫进办公室,本想谈论他所犯的“累累罪行”,教育他一番,可是他却摆出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年轻的班主任难以抑制心中的怒火,便会忍不住来一通训斥,声音够大、情绪够烈。结果呢?学生“岿然不动”,班主任却越说越生气,最后得到的往往是教育难为的挫败感。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怎么教育,难道就不批评了?当然不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指出学生的问题,批评学生的错误,为学生点明努力的方向,本是班主任工作的应有之意,但是批评不是简单的发火和怒骂。对于这些学生,如何让批评有效,就得讲点儿心理学策略了。

一、认知是怎样失调的

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心理平衡的维护常常有两种情况:一个自认为是好人的人,他做了好事心理就平衡了;一个自认为是坏人的人,他做了坏事便心理平衡了。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平衡状态,他的内心世界是舒服的,也不会试图改变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他就会不舒服。比如,教师在参加培训时,即使知道教室内有一些重要的电教设备看管并不严,也不会想下课之后趁着管理松散而偷点东西回家。因为大家都是做教师的,也都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在他人面前要为人师表,怎么会偷东西呢?即使偷了也会不安———作为一个好人来偷东西,自然会体验到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然而,如果进入教室里的人里有一个职业小偷,那么他看到教室管理如此松散,应该就会采取行动,不然反倒心理不平衡了。俗话说“贼不空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类比到学生身上,经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被教师看成是好学生、被家长看成是好孩子、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学生,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表明,他犯了错误,那么他自己就会懊悔不已,随后在深深的自责中修正行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比如,有的学生,教师认为他是班级的“害群之马”,家长也觉得他“不可救药”,他本人也觉得自己“天憎人恶”,那么,他做起坏事来便心安理得了———既然我不是好人,为什么我要做好事呢?做好事就对不起大家给我的称号啊!所以,他往往会拿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姿态———我就这样了,随你处置。相对于前一种学生,教育这种学生,就困难多了。

这里所谈及的心理平衡问题,可以用心理学上一个经典的理论加以解释,那就是认知失调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从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费斯廷格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学生有这样两种认知:“当学生不应该迟到”和“我迟到了”,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当学生不应该迟到”可以推出“我不应该迟到”的结论,而自己当前的行为恰恰与这一结论相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了,那么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犯错误,表现好的学生之所以心理痛苦,恰恰是因为心中存在“好学生不应该犯错”和“我犯了错误”这两种失调的认知;学困生之所以无所谓,是因为在其心目中,存在的是“学困生常犯错”和“我犯了错误”这两种并不失调的认知。

根据认知失调论,当一个人处于认知平衡状态时,他并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需要改变态度和行为。所以,如果一个学生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针扎不透,水泼不进,确实会让教师头疼。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耐心,有时候甚至骂上一句“死猪不怕开水烫”。

面对这样的学生,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当然不。其实处理这类学生思路也很简单———既然“死猪”不怕开水烫,那么什么“猪”怕烫呢?活猪。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救活了再烫。当然,我们用“猪”来比喻学生有欠妥当,但话糙理不糙,这个思路恰恰说出了对付“破罐子破摔”类学生的关键所在,即:这类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拿出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不愧疚。所谓“将死猪救活再烫”,转换成一般表达就是: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二、想批评, 先赞美

如前所述,如果个体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就会形成认知失调,如“我老公是好人”和“他常常打我”这两种观念集中在一起,个体就非常不舒服。相互矛盾的认知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会影响到个体的价值感。近期的一些研究认知失调论学者认为,正是某种信念威胁到自尊与个人价值感,才导致了人们的认知失调。进一步说,研究认为,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是有良好的自我期许的,都觉得自己不错,但是,如果出现某种事实,影响这种自我良好的感觉,人们就会觉得不舒服,就需要自我调整,以重新达成心理平衡。比如说,为什么男人卖不掉亏本的股票?眼看着股票一泻千里,理智上明明知道手握垃圾股,但许多人就是难以“割肉”,原因何在?从心理上说,其根源就在于男性股民,尤其是自尊心比较强的个体,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的,谁也不认为自己傻。然而,炒股失利,卖掉亏本的股票,最难以忍受的事实不是经济上的损失,而是必须承认“我很傻,做了一个这么错误的经济决策”,这是让人受不了的,必然影响到个体价值感,导致认知失调。那么不卖呢,虽然财产在损失,然而只要不清仓,就不能说明我傻,股票有涨有跌,说不定哪天股票会涨起来呢?心理平衡了,不卖股票,自尊心也没有受到影响。可见,人们的内心深处为防备认知失调,对个体自我价值感的维护力量多么强大。

回到教育领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维护自我价值感、自尊的需要,只不过对于学困生而言,因现实残酷,他们在屡屡犯错和碰壁之后,将自尊心掩盖起来———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自己,自尊心一放低,犯什么错误都容易心理平衡。如果用粗俗的“死猪不怕开水烫”做比喻的话,那些顽皮的学生才不是“死猪”呢,他们是在“装死”。作为教师,当然不能上这个当,我们要通过赞美等手段,先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尊心,然后再因势利导。通过赞美,表达你对他的认可,帮他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

由此,我们必须记住的是: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我是好人”的认知。只有有自尊心的学生,面对自己错误才会有所愧疚;只有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

回到前面的例子。当一个屡屡犯错的学生被班主任厉声叫住:“某某某,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听到班主任严厉的话语,看到班主任威严的表情,他会清楚地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是一场“暴风骤雨”,一顿不可避免的批评。那么,如何应对教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呢?如何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如果是你,你应该怎么做?

学生虽然犯错误了,但学生并不傻,如果一顿“臭骂”难以避免,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自尊心放低,将良好的自我期待收藏起来,这样更容易保护自我,因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的人与犯错误之间还相对协调,不会引发更多的心灵痛苦,所以当着教师的面,学生便会自我暗示:“反正我在你眼中也不是好人,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见到此情此景有经验的教师会怎么做呢?他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即使那些人人皆知的所谓“差生”,他们也对自己有良好的期待。学困生这种无所谓的表情,只不过是面对可能的批评所做出的自我保护姿态,用低自尊来平衡自己的错误,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尊心,培养高自尊,然后再点出错误,引发失调和改变。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交流往往是从赞美和认可开始的———首先,聊些家常以打消学生的顾虑,顺势迷惑学生,让其不了解谈话的目的。典型的语句如:“近期怎么样……”其次,主谈学生优点,帮其建立高自尊。如谈到“你学习虽然一般,但同学关系非常好,讲义气,我也对你充满期待”,边谈边观察,当看到学生放松警惕、自我感觉逐步升腾之际,高自尊便回来了,谈话的关键也到了。最后,“一剑封喉”,点出其错误:“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犯了那样的错误?”

三、认知失调之后怎么办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所拥有的“有自尊心的学生应该积极进取”和“我犯了错误”两种认知虽然会导致失调,进而引发心理痛苦的体验,但当学生面对内心冲突时,解决之道并不是只有“行为修正”一种。换言之,在通过“先表扬,再批评”的手段促成“好人做坏事”的心理纠结之后,学生会有所改变,但最后的改变并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期待。因为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说法,在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中,修正行为是对个体最“辛苦”的手段,不到万不得已,学生才不会用呢!

举一个例子。一个烟民,酷爱吸烟,但他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在这里“吸烟有害健康”与“我每天吸烟”之间形成认知失调,他会因此就下定决心戒烟吗?当然不。虽然“吸烟有害健康”已是公论,但吸烟者会通过戒烟之外的各种方式来调整自我,重新获得心理平衡。这包括:改变态度,把行为与动机协调起来———“我喜欢吸烟,习惯了,我也不想真的戒掉它”;调整认知,用其他观念使得心理平衡———“吸烟有害健康,但吸烟有利于减肥,还是社交工具”;强调环境———“生活压力大,只有抽烟能缓解”……总之,通过改变观念来维系自尊是容易的,但真正的行为改变才是最难的。

回到学生改变的问题上,那些“破罐子破摔”的学生经过班主任的一番赞美,觉得自己不再是“破罐子”了,但他们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重获心理平衡,而行为上依然“破摔”。

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学生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相一致。当学生在“有自尊”和“犯错误”这两种认知上失调时,他可以通过改变“犯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如,死不承认错误,以平衡高自尊。换言之,教师夸我,说我是好人,我承认,但我不承认犯了错,你说的错误我不承认。

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不能空泛地谈学生的错误,而要做好“功课”,调查清楚学生的问题所在,讲事实摆道理,让学生难以抵赖,从而让其真正认识到“我确实犯错误了”。

2.增加新的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通过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与“我犯了错误”之后,增加一个“谁都会犯错”来获得新的平衡,即“我是个好人,虽然犯了错误,然而,谁不犯错误,我犯错误也正常”。由此,学生又重新找回了自尊,心理恢复平衡了。

在这里,教师需要接着强调的是,虽然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这个学生犯错是不应该的。这里可以从学生个性、家庭期望、周边环境、教师印象等多个角度出发,论证每个学生都会犯错,但学生此时此刻必须反省自身所犯的错误。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学生可以在认知上降低“犯错误”的权重以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个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进而达成心理平衡。

“错误不大?”在学生承认错误的基础上,教师“宜将剩勇追穷寇”,乘胜追击,强调学生犯的错多么不应该、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要求学生必须对其所犯错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好了,有了先扬(赞美) 后抑(批评) 策略的运用,然后再伴以上面三个方向的围堵,学生要想重获心理平衡,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改变行为。这也是认知失调改变的最后一条路,即高自尊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允诺未来不再以犯错来达成心理平衡,这恰恰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知易行难,毕竟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作为教师,转化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