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注意力?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更是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组织和把控,将学生注意力保持和稳定在课堂教学上,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保障和基础。而想在课堂上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还需要教师借助一定手段进行操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恰当惩罚
多年来,社会和家长给予教师一个强烈的意愿就是“不允许惩罚学生”,认为在现实中教师惩罚学生有伤害学生身心的问题,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也把“以人为本,不惩罚学生”作为自己的一个教育准则,生怕因惩罚学生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但在使用惩罚的过程中必须恰当,应该正确区分惩罚和体罚是两个概念。惩罚是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使人消除这种行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体罚是经由制造身体上的痛苦,或经由控制身体,造成心理上的痛苦,是通过对少年儿童或成人的身体进行的惩罚而企图达到教育训练目的的手段。所以在使用惩罚时必须把握度,避免走向极端成为体罚,这样惩罚不仅在课堂上没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反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意义障碍。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少用慎用的原则,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寻求适当惩罚与其他方法的良好配合。
二、及时奖励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认为,需要一种行为持续出现并保持下来,可在此行为出现后及时予以强化,而奖励就是一种很好的强化手段。如学生出现注意听讲的行为后,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暗示性动作,都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使学生良好的行为得以保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予以强化奖励,运用积极地言语、肢体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对错和自身价值,以使行为得以维持。
当然,要使奖励发挥更好的效果,真正起到在课堂上维持注意的作用,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奖励要适度。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良好行为的保持,过多的奖励可能导致奖励泛滥,使奖励丧失原有价值,过少又会影响儿童获得奖励的信心,放弃获得奖励的打算。所以,在课堂奖励时,不能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为了奖励而奖励,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进行奖励的方式应有所差别,如学生答对问题,对高中生表扬说“你真聪明”,学生感觉到是一种“否定”,而小学生感觉到的就是“肯定”。
2) 奖励要及时。学生注意听课的行为出现后,应在短时间内及时予以强化,发挥奖励的时效性,而不能无截止的拖延,弱化强化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对平时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当出现积极行为时的奖励更应及时,甚至要放大优点,达到“星星之火燎原”的效果。
3) 奖励要公开。对学生而言,应在公共场所对学生予以奖励,这样不仅使被奖励的学生得到班级的认可,行为得以保持,而且对其他同学还有模范、暗示作用,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替代强化”。公开的奖励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总结性的、阶段性的、正式场合的奖励,如学生表彰大会,另一种是随机的、机动式的课堂奖励,两种奖励方式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4) 奖励要公平。公平通常令人心情舒畅,焕发工作热情;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奖励时,一定要一视同仁,对优等生和后进生要公平对待,就是后进生在课堂上偶尔表现出专心的行为时,也要予以奖励,甚至是要加量奖励,不能等这个行为自发增强。
三、消除不愉快因素
如果是同样的一个学生群体,在不同老师上课时出现不同的课堂表现,那么代课教师就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人贵有自知之明”,学生不注意听某教师的课,绝大多数是某教师的课听起来很乏味,使学生产生了不适,不愉快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运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消除这些引起不适、不愉快的因素,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1) 知识吸引。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位知识丰富,学识渊博的教师,能够通古晓今,博采众长,能把最恰当的事例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吸取知识的芬芳,不再有学习之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学识,“术业有专攻”,练好自身“内功”。
2) 语言吸引。语言生动形象,语气、语调富有变化,带有情感,知识讲解深入浅出,往往会使学生身心舒畅,精力投入,而语言空洞乏味,苦涩难懂,缺少生机幽默,只能加剧学生的不适。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学好教师口语、综合运用形体语言,通过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
3) 气氛吸引。气氛最大的特点在它的感染性,活拨轻松的课堂气氛,不仅使一个学生活跃,而且使绝大多数同学兴奋,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动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用过多的条例去约束学生,应给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空间。以上三种方法只是课堂教学中有效维持学生注意的一些探索,应配合使用,不能过分强调某种方法的作用,我们应坚持对惩罚少用、慎用,奖励灵活多用,消除不愉快因素长期使用的原则,让学生的心理活动不脱离课堂教学和活动,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