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进入校园的伊始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渗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有助于培育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影响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发展与形成,并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在优秀的校园氛围中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但“传统的思政教育重视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并且不够形象,学生在思政教育课上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一、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漏洞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重视的是政治与精神相结合并作为主要导向的宏观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微观上却忽略了个体内在心理机能对其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其教育形式上说具有浓厚的精神色彩,但并未凸显人本主义;其次是这种注重形式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或者受教育者接受有困难。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发展力量,因此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环境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素质,更要兼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发展委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视。
因此基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要求高校逐步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拓展视野、创新思维。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与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大学生当下的实际需求,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不断推动创新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 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人格修养的需要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家间的竞争以知识经济竞争为主,高新知识技术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伴随着这种竞争的是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激烈碰撞、新兴观念相互渗透、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与变化也使当代的年轻一辈产生许多认识上的、思想上的偏差或困惑,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消除已有的认知偏差对其发展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竞争力量,不但寄托着父母对其未来的期望,也寄托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解决其生活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对其未来的心理与道德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将心理学理论方法应用到具体工作实际中去
(一) 选用具体的心理学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心理疏导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漏洞,其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目标较为狭窄,更追求相对专业化的教育效果。这些不足的方方面面不但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实施较为困难,对于某些受教育者来说也难以接受。而创新性地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结合形成新的教育体系,并将这种改进创新后的教育体系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践相结合,不但在技术上更易于实施,受教育者也相对容易接受。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用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大都是以心理疏导为主,心理疏导模式在实践中不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性,还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统一,通过新的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式。
(二)什么是心理疏导及心理疏导的内涵特征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可以这样来定义:“疏”就是要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消极情绪得到积极有效的缓解,把不良心理能量尽可能地宣泄和释放出来,为人的心态向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或转化创造条件;“导”就是要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加以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从而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使他们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工作实际中我们更加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心理疏导,并适当地引入医学上与心理疏导有关的研究成果,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疏导有三方面的内涵特征:一是心理疏导在技术上使用了心理学上的沟通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理论,遵循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来解决个体的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在实践操作中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最后心理疏导在实践意义上保证了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思想通道保持畅通。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当代社会多数人认为心理疏导更广泛的被应用到心理学或医学等领域,部分学者也只是在理论上探讨了心理疏导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能性、必要性,仅有少部分学者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结合,并应用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
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研究目标在于:1.通过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机制,创建科学的、合理的心理疏导理论与实践体系,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 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模式创新性地应用到发展实际中,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通过具体实践得到的成果,将成果推广到更为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总体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于现代心理疏导模式在形式上较为单一,现代心理疏导模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从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更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目标,弘扬理想,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实践目的在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协调社会与自身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疏通思想障碍,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因此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教育机制,也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