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青少年挫折应对现状分析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由于遭遇到来自内外部难以克服的干扰或阻力,使得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而产生的紧张与消极的情绪状态。挫折应对则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时,通过主体对挫折的认知评价,为平衡应激环境或事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而采取的行为。挫折应对是青少年学习挫折应对知识、提高挫折应对技巧和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青少年适应环境、健康成长所必需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惯用的挫折应对方式,如理智分析、总结教训、目标升华、期望调整、指向转移、自我慰藉、自我宣泄、求助他人等。纵观古今,许多人能够取得显著成就,究其原因是其在面对挫折时能够采用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爱迪生经过6000 多次的失败最终找到了当时最适用的灯丝材料;司马迁在身心遭受极大屈辱与痛苦的情况下, 仍坚持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巨作《史记》;香港女学生认知能力不足是当代青少年挫折应对的现状之一。有学者对广州市中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认知偏差问题总体检出率为35.4%,严重认知偏差检出率为2.9%,青少年的认知偏差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苛求完美”、“思维极化”、“自我否定”、“情绪偏见”“刻板印象”等,是当前青少年中主要的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使得青少年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挫折事件,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具备的应对挫折的身心资源,在面对挫折事件时,难以选择正确的挫折应对策略和方法,从而导致挫折应对不良或失败。
缺乏挫折应对策略是青少年挫折应对的另一个重要现状。王玲对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受到挫折后,73% 的学生会选择憋在心里,沉默不语;向家长求助的只占30%,找老师求助的仅占10%,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不到3%。可见,青少年遇到挫折时,其应对方式比较单一,偏向于憋在心里、独自承担,而不愿意向师长或专业人士求助。挫折应对策略的缺乏,使青少年难以解决遇到的挫折及挫折带来的不良后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挫折应对心理障碍。因此,现代学校既要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相对自由和宽容的学习环境,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挫折应对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的能力,促其形成合理有效的挫折应对策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二 青少年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 挫折应对促进认知发展,有助于青少年提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挫折应对往往包括一系列认知活动过程,如准确地觉知、认识和评价所面临的挫折事件,客观地觉知、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否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素质等,这些是挫折应对的基础,也是能否理性解决挫折问题的前提。挫折应对能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促使青少年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挫折事件与自我能力;能使他们认识到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挫折对人的影响有弊也有利,挫折也能成为人们前进的柱石和成功的阶梯,能促使人为了改变困境而奋起搏拼;通过挫折应对,还能使青少年在挫折经历中掌握并逐步提高对自我思维和自我行为的认知与调控能力,学会从自我内部寻求积极主动的自我改变,选用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消除困境。报纸上常有报道:某生因高考落榜走上绝路,表面上看是因为考试落榜而导致自杀,深究其因是个体对挫折事件、对自我素质等的错误认知所致。个体把考试落榜与自我无能、被人嘲笑、前途尽毁等划上等号,由此导致了事物消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发了极端行为。因此,通过挫折应对,能使青少年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辩证地认识挫折和自身,从而学会遇事遇物都以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 挫折应对改善个体情绪,有利于青少年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挫折事件之所以扰人至深,主要是伴随挫折应对不良所产生的负向情绪,如焦虑、恐惧、悲观、愤怒、抑郁等。正性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负性情绪则会引发机体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干扰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影响才智的发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学习、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成长等多种挫折与压力,部分青少年遇挫时往往产生负向情绪,以消极发泄为主,如易激惹、攻击他人、毁坏公物、自虐自残等,如2009 年震惊全球的德国艾伯特维尔中学校园枪击案,造成16 人死亡,开枪者是年仅17 岁的提姆• 克雷舒默,其直接作案动机是因为求爱被拒绝,绝望的他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这主要与其缺乏挫折应对技巧,不能理性管理自我情绪有关。挫折应对过程,能有效地锤炼和提高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 使其能够在困境与压力面前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及时地将消极、低落的情绪从生活和学习中转移出来;即使厄运在前,也能坚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用理智调控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努力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 三) 挫折应对影响生活态度,有助于青少年养成积极心态和进取品格
人生旅途总会不断遭遇困境、阻力和挑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逃避、放弃,还是勇敢面对,取决于其生活态度。挫折应对与生活态度密切相关,习惯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其生活态度更加乐观积极,身心更加健康;而习惯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其生活态度比较悲观消极,常伴有抑郁、焦虑、退缩等低落情绪症状,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每当面临挫折事件时总是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和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几次偶然的失败,就能使其消极颓废,一蹶不振。挫折应对过程中的熏陶和锻炼,能激发青少年采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挫折,有利于青少年改变和摒弃消极的生活态度。2005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说:苦难不是我们博取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能量!受尽病痛折磨的作家史铁生说: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微笑着,去唱自己生活的歌谣。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个人。因此,引导青少年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培养他们积极的应对方式,就能促进他们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困境与失败,养成“屡仆屡起、屡败屡战”的积极心态和进取品格。
(四) 挫折应对磨炼意志,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
坚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成功者必不可缺的人格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智商之父”刘易斯·推孟,曾对1500 多名天才儿童进行为期30 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智力高的成就不一定大,他对取得不同成就的人作了比较,发现这些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意志品质的差异。意志品质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因素,是一个人生存进取的基本条件,青少年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离不开顽强的意志品质作基础。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意志品质的锻炼,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意志品质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意志薄弱且盲目独断、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坚韧等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大有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迷失自我,正是由于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等意志问题所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格,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等,都说明挫折应对对磨砺意志有巨大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的挫折经历,积极引导青少年在挫折应对中磨炼其斗志,健全其人格品质。
三 重视和加强挫折应对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 加强挫折应对意识教育,促进青少年形成科学的挫折观
挫折应对过程,是个体不断地与周围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挫折应对经历,难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挫折。青少年常见的不良挫折态度有:缺乏正确的挫折认知,认为挫折来临就是大祸临头、坏事一桩;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不少青少年从未考虑过自己将来可能遭遇挫折;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过低,一遇挫折就盲目采用冷漠、放弃、退缩等方式对待;对求助存有错误认知,认为求助是低能、没面子的表现,遇到难以处理的挫折时,宁愿选择逃避而不选择求助他人等。
青少年要学会应对挫折,形成科学的挫折观尤为重要。首先必须纠正青少年错误的挫折认知,使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这把双刃剑。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挫折给人以打击,但也能使人奋起、从中得到锻炼,关键取决于你对待它的态度。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杰出人物,没有挫折就没有人生,曾有一位人类学家考察了世界上许多民族,想找出一个没有失败经历的人,工作持续了15 年6 个月,结果,他找不出这样一个人,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失败的多发年龄是青少年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的挫折观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教育要使青少年懂得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客观存在,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困难做好准备;同时,还要注重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求助,遇到重大挫折无法独自承担和应付时,应主动向老师、家长或好友寻求支持与帮助,从而成功应对挫折。
(二) 重视挫折应对方式教育,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相关研究发现,经常使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整体精神健康水平高,有较强的挫折应对能力;而经常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学生,除总体精神健康水平较低外,还常伴有“抑郁”、“焦虑”等症状。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问题理智分析、成败经验总结、求助、转移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包括情绪低落、自暴自弃、逃避等。2009 年9 月,深圳大学杨某因在社团工作中受了老师的批评而跳楼自杀;2011 年5 月江苏某高校学生因考试不理想在男厕所上吊自杀身亡;据统计,2010 年仅大学生不堪承受压力选择自杀的案件就有50 余起。因此,开展挫折应对方式教育已日益重要,学校要特别注重将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如列举案例宣传积极应对方式的好处,举办专题讲座或树立学生身边积极应对挫折的典型等。挫折应对从本质上讲,是面临挫折时的自我应对,其中自我调节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通过自我认知调节,看到挫折事件中的积极面,有意识地淡化消极面,减少其不利影响;通过行为调节、合理情绪调节、转移注意力调节等方式,如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文娱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情绪宣泄、能量释放活动等,达到消除烦恼、释放压力、放松和平静心情。
(三) 广泛开展挫折应对训练,增强青少年挫折耐受能力
挫折耐受力,也称挫折容忍力,即个人遭受挫折时能够承受精神上的打击而免于心理崩溃或行为失常的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待挫折的自我张力和适应力。据有关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中,4.6% 的人挫折耐受力较差,49.5% 的人挫折耐受力一般,总体水平偏低。因此要有计划、多形式的开展,如素质拓展、野外作业、困境训练、难题解决等形式的挫折应对训练,来锤炼和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解决困难的能力,适当设置一些学习与生活的难题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与完成,培养其自强与奋斗精神;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注重适当控制孩子的物质享受与经济支出,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难与不易,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习惯和品格;在学习上,要转变对孩子“唯分数论”的期望观念,鼓励他们通过全面的锻炼和磨砺以养成顽强的品格,为未来参与竞争和拼搏做好准备。学校也要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意志品质、耐挫能力、自强品格等非智力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如组织青少年赴贫困地区考察或调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力性的体育运动或公益劳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形式的野外生存训练活动等,以锻炼其意志力、增强其挫折耐受性。
(四) 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青少年挫折应对营造有利条件
和谐的校园环境及文化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灵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挫折应对态度。钱润光、杨小冲等对和谐校园建设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对和谐校园建设持满意态度的仅占11.9%,持满意度在不确定到满意之间的高达55.1%,持不满意的青少年为33%,可见和谐校园建设的状况不容乐观,为青少年建设和谐满意的校园尤显重要。因此,在校园硬件建设上,学校要为青少年提供舒适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加强校园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运动场等文体娱乐阵地,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校园风貌上,要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良好的校风具有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制度建设上,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纪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助于学生形成秩序观念和守纪、守规的自我约束能力;学校还要加强班级团队建设,注重同学间互动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战胜挫折的重要力量,来自同学的关爱和教师的激励,是青少年应对挫折和调节、平衡心态的有力支撑;在社会实践方面,生活在象牙塔里的青少年对社会了解甚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实践平台,创造全面的锤炼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锻炼自己的挫折应对能力。
(五) 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指导青少年顺利走出挫折应对的困扰与误区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帮助青少年顺利走出挫折应对误区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机构,要把挫折应对咨询作为重点纳入其中,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使青少年有了挫折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学校要配备学有专长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有计划开设系列挫折应对教育讲座,主动解决青少年中容易出现的各种挫折应对不良、挫折应对困难、挫折应对失败等问题;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挫折应对教育内容,采取定时、定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导内容等方式,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挫折应对咨询与辅导活动中,促使其学习和掌握积极应对挫折的有关知识与方法,尽早使他们摆脱挫折应对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困扰。
总之,在青少年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帮助青少年学会积极应对挫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丰富青少年有关挫折应对的知识,提高他们挫折应对的方法与技巧,帮助他们及时走出挫折应对的误区,全面增强他们挫折应对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个青少年伴随着挫折与挫折应对的人生历程,能获得更快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