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语言为媒介的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愈加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体验方面的问题,语言性质的心理咨询方法尤显薄弱。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咨询的领域,受儿童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一般的心理咨询方法效果甚微。绘画疗法在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体验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儿童心理咨询当中,这已经得到了证实。同时,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从绘画疗法的视角探讨其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效果。一、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有研究表明,流浪儿童存在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倾向于内向孤僻、敏感、多疑、自我中心、情感脆弱等。李晓东等通过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自我评价存在偏低或偏高的情况。流浪儿童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自我评价,表现出明显的自尊缺失、自我否定等消极的自我体验。流浪儿童在自我评价偏低、自我体验消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出现自我控制无力的现象,导致他们比流动儿童、普通儿童表现出更强的畏缩性,处理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依赖与被动倾向,同时,遇事不冷静,冲动与攻击性较明显,往往选择攻击等暴力手段。有研究发现,流浪儿童存在高冲动性、不信任、操纵感强、喜欢逃避问题、低自尊、内控性、高度重视个人自由等心理特点。Mounier等研究发现流浪者存在较低的自我意象,具有自卑、冲动倾向,表现出较强的退缩性等心理特征。何俊华等指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在校生。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公众对流浪儿童都存在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认为流浪儿童就是吸毒者和小偷(即使他们当中有些人从未吸过毒,即使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他们被禁止使用很多公共设备,他们不被允许进入商店或者购物中心、银行等。另外,他们经常遭遇暴力和恐惧。他们往往还是警察“街道清扫活动的目标”。在流浪过程中,他们在寻找食物、获得安全感、得到工作、寻找避难所,以及获得医疗照顾方面都存在着压力和困难。社会或他人的拒绝和歧视往往让他们体验到创伤,这种情绪情感体验常使他们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可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
1.内在心理的艺术化与物化表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过程与特质,这些概念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合适的物来表现与传递的,这就是心理学艺术化里面物化的基本概念和实现的功能。从人类发展史上来考察,当没有出现语言和文字的时候,人们更多用图案、身体语言等物质表达方式进行思想和概念的交流,如结绳记事和岩画,这些其实就是最初的物化形式。在现代社会,重新阐释心理物化也变得更可行、更有实际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当语言无法描述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的时候,物化的表达方式就显得意义重大,这在艺术设计领域尤显突出。设计师们针对概念和方案找到最合适的物质载体,这就是一个物化思维的产生和修正的过程。在找到最合适的物质载体后,再负载其他图案或文字,这样就可以不断展现出一个完好的作品。绘画疗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将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在心理活动或者心理特质,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由患者、咨询师和图画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中达到心理评估与治疗的目的。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和潜意识层面的情绪情感、动机、愿望、冲突、价值观等信息,甚至是童年记忆中被压抑的内容。这也说明绘画作品所表达的信息远比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丰富,表现力更强。首次把绘画艺术运用于心理治疗当中的是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他在心理治疗中发现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即积极想象技术。积极想象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其中,非言语性的方法是患者把自己想象的东西用绘画、雕塑、舞蹈或摆弄沙堆等方法表现出来,分析师据此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患者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一些心理紊乱。
2.心理投射理论
心理投射理论是绘画疗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投射”一词最先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是将无意识内容主动投注到其他事物的活动,类似于一种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幻觉、妄想等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现代人们赋予了投射更深的含义。English将投射的定义概括为:①个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特质、态度及主观过程归于他人的过程;②与个体的兴趣、愿望、恐惧和期望一致的知觉客观刺激的过程。显然,绘画疗法的含义更符合第二种定义。和罗夏墨迹测试和主题统觉测试(TAT)等心理投射测试一样,心理绘画疗法已经被证实为有效、科学的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具。
3.大脑两半球分工化的生理学基础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绘画疗法也获得了脑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不对称性。人脑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与概念的形成、逻辑推理、抽象思维,逻辑运算等活动有关,而右半球的主导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如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这表明绘画等空间、形象思维活动和情绪同属于右半球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绘画疗法在处理情绪情感、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更具有优势。
4.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的理论观点
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认为人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人们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以治疗。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不能为人们的语言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比如,人们常常感到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语言往往显示很无力,阴暗面更容易通过艺术来表达。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察觉和接受的话,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比如,当个体面对创伤无力改变时,艺术可以帮助人恢复受伤的心灵。
三、绘画疗法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1.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推动心理咨询关系的发展
绘画治疗过程是心理咨询师或艺术治疗师和流浪儿童一起进行活动的过程,绘画活动在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相互连接的桥梁。通过咨询师和当事人一起讨论绘画作品,不仅可以打破流浪儿童与咨询师之间的僵化局面,还可以更容易被流浪儿童所接受,并揭示流浪儿童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一切。在开展流浪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障碍:①一些流浪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语言能力还十分稚嫩,要求流浪儿童将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体验等,通过语言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难实现的。②流浪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自我省察能力往往达不到众多心理治疗流派体系的要求,这增加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难度,往往会影响治疗的效果。③受流浪经历的影响,流浪儿童很难敞开心扉地倾诉和寻求帮助,主观求助意识不够,一般的心理咨询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现有的研究也发现,绘画疗法在儿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相对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绘画疗法更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更适合于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实际需要。因此,绘画疗法更有利于在流浪儿童中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推动心理咨询关系的发展。
2.有利于表达认知和调节情绪
绘画活动是一项与认知能力发展有关的活动。对此最经典的论述来自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对儿童绘画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绘画不是基于模仿而是基于图式外部材料与主体结构的同化。流浪儿童进行绘画的过程也是表达基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认知过程,通过与咨询师的分析讨论,也是不断深入认识自我的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情绪往往不是由事件引起的,而是对事件的认知导致的,情绪的发生、发展与认知相伴随。绘画过程中,色彩的使用和笔触的深浅程度、线条往往最能体现绘画者对情绪的表达,尤其是色彩,彩色绘画的任务更容易引起个体的情感反应。这个时候的作用就犹如个体罗夏墨迹测试的彩色卡片的反应一样,个体的心理投射能够引起相对较少的防御反应。现有的研究也证实绘画疗法对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适合有心理创伤的流浪儿童和流浪青少年。张瑞敏等人的研究表明绘画疗法适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14]。贾敏等在研究中的作用中指出,绘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和稳定情绪障碍的儿童的情绪。Singh采用绘画疗法对经历家庭暴力事件的儿童进行干预,发现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宣泄不良情绪,达到了儿童心理创伤的修复和治愈的效果。
3.揭示作画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绘画是个人内在和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是思想和感情的可见的投射。分析心理学的投射理论认为,绘画能够帮助患者表达其潜意识当中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在绘画过程中,彩色绘画是心理绘画的重要内容。彩色绘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更能够引导心灵的表达,也被认为打开了更深的人格层次。研究者们也从实验中验证了这一点,认为彩色的绘画揭去了靠近意识水平的人格层次,更为深入地表达了个体潜意识的人格。在进行心理绘画治疗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儿童更倾向于使用彩色的笔。总而言之,绘画过程和作品转达了流浪儿童的内心体验、情感体验、感知觉和意识状态,心理咨询师或艺术治疗师可以让流浪儿童自己解说视觉形象的意义,并和他们一起分享经验,通过绘画过程和作品进入流浪儿童的潜意识层面,并揭示其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4.启动内在治愈机制
绘画治疗本身是属于表达性治疗的一种,能够积极启动患者的内在治愈机制。通过绘画,不仅可以表达潜意识层面被压抑的各种情绪情感,被压抑的情绪情感通过正当的方式得以发泄,焦虑得以缓解,而且个体与潜意识也得到了沟通,这些对个体的自性化都有很大的帮助。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已有的研究也证实艺术疗法对困境儿童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例如,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语言为媒介的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愈加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体验方面的问题,语言性质的心理咨询方法尤显薄弱。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咨询的领域,受儿童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一般的心理咨询方法效果甚微。绘画疗法在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体验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儿童心理咨询当中,这已经得到了证实。同时,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从绘画疗法的视角探讨其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效果。一、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有研究表明,流浪儿童存在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倾向于内向孤僻、敏感、多疑、自我中心、情感脆弱等。李晓东等通过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自我评价存在偏低或偏高的情况。流浪儿童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自我评价,表现出明显的自尊缺失、自我否定等消极的自我体验。流浪儿童在自我评价偏低、自我体验消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出现自我控制无力的现象,导致他们比流动儿童、普通儿童表现出更强的畏缩性,处理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依赖与被动倾向,同时,遇事不冷静,冲动与攻击性较明显,往往选择攻击等暴力手段。有研究发现,流浪儿童存在高冲动性、不信任、操纵感强、喜欢逃避问题、低自尊、内控性、高度重视个人自由等心理特点。Mounier等研究发现流浪者存在较低的自我意象,具有自卑、冲动倾向,表现出较强的退缩性等心理特征。何俊华等指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在校生。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公众对流浪儿童都存在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认为流浪儿童就是吸毒者和小偷(即使他们当中有些人从未吸过毒,即使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他们被禁止使用很多公共设备,他们不被允许进入商店或者购物中心、银行等。另外,他们经常遭遇暴力和恐惧。他们往往还是警察“街道清扫活动的目标”。在流浪过程中,他们在寻找食物、获得安全感、得到工作、寻找避难所,以及获得医疗照顾方面都存在着压力和困难。社会或他人的拒绝和歧视往往让他们体验到创伤,这种情绪情感体验常使他们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可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
1.内在心理的艺术化与物化表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过程与特质,这些概念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合适的物来表现与传递的,这就是心理学艺术化里面物化的基本概念和实现的功能。从人类发展史上来考察,当没有出现语言和文字的时候,人们更多用图案、身体语言等物质表达方式进行思想和概念的交流,如结绳记事和岩画,这些其实就是最初的物化形式。在现代社会,重新阐释心理物化也变得更可行、更有实际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当语言无法描述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的时候,物化的表达方式就显得意义重大,这在艺术设计领域尤显突出。设计师们针对概念和方案找到最合适的物质载体,这就是一个物化思维的产生和修正的过程。在找到最合适的物质载体后,再负载其他图案或文字,这样就可以不断展现出一个完好的作品。绘画疗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将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在心理活动或者心理特质,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由患者、咨询师和图画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中达到心理评估与治疗的目的。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和潜意识层面的情绪情感、动机、愿望、冲突、价值观等信息,甚至是童年记忆中被压抑的内容。这也说明绘画作品所表达的信息远比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丰富,表现力更强。首次把绘画艺术运用于心理治疗当中的是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他在心理治疗中发现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即积极想象技术。积极想象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其中,非言语性的方法是患者把自己想象的东西用绘画、雕塑、舞蹈或摆弄沙堆等方法表现出来,分析师据此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患者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一些心理紊乱。
2.心理投射理论
心理投射理论是绘画疗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投射”一词最先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是将无意识内容主动投注到其他事物的活动,类似于一种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幻觉、妄想等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现代人们赋予了投射更深的含义。English将投射的定义概括为:①个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特质、态度及主观过程归于他人的过程;②与个体的兴趣、愿望、恐惧和期望一致的知觉客观刺激的过程。显然,绘画疗法的含义更符合第二种定义。和罗夏墨迹测试和主题统觉测试(TAT)等心理投射测试一样,心理绘画疗法已经被证实为有效、科学的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具。
3.大脑两半球分工化的生理学基础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绘画疗法也获得了脑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不对称性。人脑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与概念的形成、逻辑推理、抽象思维,逻辑运算等活动有关,而右半球的主导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如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这表明绘画等空间、形象思维活动和情绪同属于右半球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绘画疗法在处理情绪情感、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更具有优势。
4.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的理论观点
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认为人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人们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以治疗。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不能为人们的语言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比如,人们常常感到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语言往往显示很无力,阴暗面更容易通过艺术来表达。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察觉和接受的话,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比如,当个体面对创伤无力改变时,艺术可以帮助人恢复受伤的心灵。
三、绘画疗法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1.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推动心理咨询关系的发展
绘画治疗过程是心理咨询师或艺术治疗师和流浪儿童一起进行活动的过程,绘画活动在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相互连接的桥梁。通过咨询师和当事人一起讨论绘画作品,不仅可以打破流浪儿童与咨询师之间的僵化局面,还可以更容易被流浪儿童所接受,并揭示流浪儿童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一切。在开展流浪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障碍:①一些流浪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语言能力还十分稚嫩,要求流浪儿童将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体验等,通过语言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难实现的。②流浪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自我省察能力往往达不到众多心理治疗流派体系的要求,这增加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难度,往往会影响治疗的效果。③受流浪经历的影响,流浪儿童很难敞开心扉地倾诉和寻求帮助,主观求助意识不够,一般的心理咨询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现有的研究也发现,绘画疗法在儿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相对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绘画疗法更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更适合于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实际需要。因此,绘画疗法更有利于在流浪儿童中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推动心理咨询关系的发展。
2.有利于表达认知和调节情绪
绘画活动是一项与认知能力发展有关的活动。对此最经典的论述来自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对儿童绘画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绘画不是基于模仿而是基于图式外部材料与主体结构的同化。流浪儿童进行绘画的过程也是表达基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认知过程,通过与咨询师的分析讨论,也是不断深入认识自我的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情绪往往不是由事件引起的,而是对事件的认知导致的,情绪的发生、发展与认知相伴随。绘画过程中,色彩的使用和笔触的深浅程度、线条往往最能体现绘画者对情绪的表达,尤其是色彩,彩色绘画的任务更容易引起个体的情感反应。这个时候的作用就犹如个体罗夏墨迹测试的彩色卡片的反应一样,个体的心理投射能够引起相对较少的防御反应。现有的研究也证实绘画疗法对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适合有心理创伤的流浪儿童和流浪青少年。张瑞敏等人的研究表明绘画疗法适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14]。贾敏等在研究中的作用中指出,绘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和稳定情绪障碍的儿童的情绪。Singh采用绘画疗法对经历家庭暴力事件的儿童进行干预,发现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宣泄不良情绪,达到了儿童心理创伤的修复和治愈的效果。
3.揭示作画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绘画是个人内在和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是思想和感情的可见的投射。分析心理学的投射理论认为,绘画能够帮助患者表达其潜意识当中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在绘画过程中,彩色绘画是心理绘画的重要内容。彩色绘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更能够引导心灵的表达,也被认为打开了更深的人格层次。研究者们也从实验中验证了这一点,认为彩色的绘画揭去了靠近意识水平的人格层次,更为深入地表达了个体潜意识的人格。在进行心理绘画治疗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儿童更倾向于使用彩色的笔。总而言之,绘画过程和作品转达了流浪儿童的内心体验、情感体验、感知觉和意识状态,心理咨询师或艺术治疗师可以让流浪儿童自己解说视觉形象的意义,并和他们一起分享经验,通过绘画过程和作品进入流浪儿童的潜意识层面,并揭示其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4.启动内在治愈机制
绘画治疗本身是属于表达性治疗的一种,能够积极启动患者的内在治愈机制。通过绘画,不仅可以表达潜意识层面被压抑的各种情绪情感,被压抑的情绪情感通过正当的方式得以发泄,焦虑得以缓解,而且个体与潜意识也得到了沟通,这些对个体的自性化都有很大的帮助。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已有的研究也证实艺术疗法对困境儿童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例如,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四、绘画疗法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主题内容
绘画疗法根据不同的咨询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绘画技术和内容。就对象而言,既可以适用于团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治疗。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过程中,针对流浪儿童的经历和心理特点,咨询师在咨询中主要使用主题绘画技术和家庭动态图等绘画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对流浪儿童的自我觉知、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情绪情感状态及其调节、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支持情况进行干预。
1.自画像
在绘画心理咨询中,自画像经常是作为评估绘画者自我觉知状况的一种工具,通过分析绘画者的自画像,可以了解绘画者对自己的评价及其自尊水平。在流浪儿童的心理辅导中,咨询师给出的指导语为:画出你自己。自画像可以看出流浪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包括生理层面的评价,还包括心理层面的评价,有助于分析他们的自尊心水平及其对自我的知觉,进而针对他们的情况进行积极干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会反映自己不会作画,并认为自己画得不好而不愿意作画,这个时候咨询师要不断鼓励他们,并解除其顾虑。
2.画“雨中人”
“雨中人”主要考察人们在压力情境下的反应。流浪儿童的流浪经历是一个经受困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承受生理上的饥饿,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因此,考察他们感知到的压力情况及其应对能力非常重要,进而针对他们的压力情况及其压力应对方式进行有效引导与分析,促进心理成长和提升压力应对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咨询师给出的指导语为:想象天下雨了,有一个人在雨里面,把这个情景画出来。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面临的某种困难、困境和压力等,而在雨中采用的防雨措施可以被认为应对压力的方式或技能。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和对作品的分析,可以了解他们在压力情境下,感知到的压力程度及其应对方式,对其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其心理成长。
3.画一个家庭
对于流浪儿童,促进他们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家庭的关怀。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结构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1]。家庭关怀的缺失往往是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重要原因,因此,考察流浪儿童感知到的家庭关怀情况及其对家庭关系的态度非常重要。要求流浪儿童画一个家庭时,首先要求他们将纸横放,然后,咨询师给出的指导语为:画出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活动的一个场景。从图中可以了解他们对家庭的态度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鼓励他们多谈自己的感受以及猜测家庭其他成员的感受,这有助于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他人的感受。
4.房、树、人绘画
在绘画咨询过程中,最常用的是伯恩斯提出的动态屋树人图。咨询师给出的指导语是:在纸上画一间房子、一棵树和一个正在做某个动作的人,尝试去画一个完整的人,不要画火柴人或漫画。房、树、人可以作为测试绘画者智力的辅助工具,也可以探究绘画者对待父母、亲情的态度和看法,同时考察绘画者对待自我成长的看法。在流浪儿童的心理辅导中,采用房、树、人的绘画技术主要是考察他们的家庭支持情况及其对自己成长的看法,如果其感知到的家庭支持越多,心理越健康,越容易被治愈。流浪经历对于流浪儿童来说虽然是一个经受困境的过程,但未必就是一个创伤经验,也可能是一个逆境成长的过程,因此考察他们对自己成长的看法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流浪儿童往往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段,但却脱离了校园生活外出流浪,通过房树人绘画技术也可以评估他们的智力水平。
5.自由绘画
在绘画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给出的指导语为:你可以画任何你想画的东西。流浪儿童在流浪的过程中,承受着种种压力和委屈,累积和压抑的不良情绪往往使得他们变得敏感而脆弱,防御心比较重,让其进行不受限制的绘画,更易令其接受,放下防备心。通过自由绘画来了解他们最主要的情绪,尤其是被压抑最深的情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通过对压抑的不良情绪的合理宣泄和调节,可以帮助其获得心理的平衡,促进心理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绘画中,作品表达出的信息是开放的、丰富的,也是流浪儿童情感、情绪的表达,要求咨询师更加敏感地去分析,敏锐地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所以分析要求也更加严格。咨询师对流浪儿童个人信息的了解程度,双方的信任关系,对充分理解绘画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 语
绘画疗法的非言语的象征性表达弥补了传统的心理治疗的不足,为流浪儿童提供安全、自由的空间,同时绘画疗法不受患者年龄、语言、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等限制,实施地点也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适合在特殊儿童群体中使用,同时也更具疗效。值得注意的是:①在运用绘画疗法的过程中要避免主观臆断,应在尽可能全面收集流浪儿童个人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②绘画疗法对咨询师的要求较高,即绘画分析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要经过专业的绘画分析技术的培训。③绘画疗法的效果仍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和良好的引导、共情、支持等心理技术的配合之上,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咨询中,结合其他的心理干预技术,如焦点解决治疗、系统家庭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咨询效果会更好更稳固。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对绘画疗法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实证的角度对绘画疗法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