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政府和各部门及社会的支持下,发展的如火如荼,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呢?除了办学规模、结构、设施以及课程设置的模式外,还包括学生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的前提之一。

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体往往是基础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容易产生困惑,出现心理冲突等问题。在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并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完善意义重大。

1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

当代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心理健康状况。很多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的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神经衰弱、抑郁等,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2、个性心理品质亟需优化。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有个性缺点,表现为约束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强等问题,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等有下降的趋势。

2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

2.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变化

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从以前的“双向选择”到“以市场导向”,进入市场”,使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担心他们未来的工作,从三年级就去找工作,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同时,一些学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人际关系淡薄等也会产生焦虑,抑郁,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

2.2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他们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父母的宠爱,依赖性强,学2.3 学校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入大学,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父母都不在身边,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接触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上交流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来自农村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的学生,与在城市出生的学生相比,总是会感到经济压力,有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障碍,在这样各种各样的压力下,他们处在一种“紧张,疲劳”甚至“烦躁,郁闷”状态,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此外,由于高中大部分学生不住校,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和寝室的室友知道如何相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因此会有纠纷和矛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解决,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3 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活适应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培养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交流,与他人相处要谦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适当的表达方式,交流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冲突,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热爱生活,管理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建立负责任,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3.2 学习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学习方法,策略与效果,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

3.3 自我完善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社会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形成能够积极应对社会变化的个性。

4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掌握有关的心理卫生知识,保持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应该提高思想意识,学会自我识别。因为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自我认知是一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是更好的认识自己,进而达到自我调整。学校应有意识地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相关书籍,杂志,电视等让同学们进一步的了解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解人的生理健康标准,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有效消除心理障碍维持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保持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中最关键是如你有一个好的心态,尤其是在碰到困难的时刻,由于心态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生活,有积极态度的人,对生活保持乐观,有信心接受挑战。当大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可找到自己的信任,谈得来同时也比较冷静的知心朋友谈谈心,排解不良情绪。

4.2 加强心理健康中心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利用先进的技术,采取各种有效的咨询方式和方法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促进学生身心谐发展。为保证心理咨询的质量.,学校可选择心理健康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卫生站,并组织心理辅导员的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工作能力水平。通过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发现,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及时识别和转诊到心理治疗的相关部门,不耽误他们的心理康复。

4.3 开展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教学实践环节要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科心理教育观念。心理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课程,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现象和规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才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毅力,毅力和挫折耐力等能力培养,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构成“激励、合作、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只有当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教学活动之日,才是心理教育走向完善、成功之时。

4.4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心理征文活动,心理知识竞答,心理电影放映,团体心理游戏,心理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意识。除了通过各种课外辅导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还应建立心理健康邮箱,继续完善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宿舍是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最重要的地方,如定期出版心理健康教育月报进行发放,有意识的把温暖的关怀和心理教育送到每一个宿舍,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在班级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心理中心每年举办心理讲座和研讨会,举办校外专家心理讲座和座谈,这样,校外专家讲座与校内专题辅导两方面结合对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效果。

5 结语

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的条件和基础。先天的生理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更重要,所以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这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影响积极而深远。心理素质它不仅是思想品德,智力,体力方面,而且还包括做好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我们应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勇于参与竞争,走向成熟,迎接未来挑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