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大学生受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最终成为了学业不良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大多数在大学期间因学业达不到要求而留级、退学、未被授学位、不能毕业等现象也不再是个案。因此,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学业不良的概念界定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各有表述。从国外研究来看,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和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开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较用脑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常用老一套方法解决新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语言逻辑思维等特征。”
从国内研究来看,钟启泉认为,对“学业不良”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界定把未达到基本标准者谓之学业不良,所谓的基本标准是指各年级、各门学科或领域可以期待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第二种界定把低学力谓之学业不良,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学力得分;第三种界定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学业迟滞为学业不良。辛自强认为,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比根据其智力潜能期望达到的水平显著落后的一种现象。还有学者认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本文将学业不良大学生界定为主要是指智力正常,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低下,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水平,其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水平,或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大学生。
二、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学习动机弱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4]。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组成。一般学业不良的大学生学习动机表现得明显低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低,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习不求好、不求甚解,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比如上网和做兼职等。另一方面,他们对学习的期望低,有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仅仅是为了顺利毕业,学习动力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此外有部分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再加上大学的部分考试难度较低,甚至不用学习就可以轻松过关,因而表现为较弱的学习动机。
(二)自我评价障碍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道德品质、行为及其他方面等的社会价值的评估,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学业不良学生自我评价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忽略自己的优点或特点,只关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拿自身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导致丧失学习自信;二是易习得无助,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做不到吃一堑、长一智,一旦失败就失去了继续努力的愿望。
(三)积极的情绪体验缺失
情绪一直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其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愉快的心境,为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等良好的情绪会使大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满怀信心,从而能够使他们求知欲增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促进其全方位的发展。相反,在长期的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作用下的消极情绪则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危害。学业不良的大学生在情绪方面往往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缺少积极的情绪体验,缺乏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常有焦虑、自卑、抑郁、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二是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差,不能把压力事件导致的焦虑自卑等进行转化,长期的不良情绪体验使得他们懒于进取,并长期处于焦虑、自卑中,最终自暴自弃。
(四)人际关系不良
部分学业不良学生都不愿意与老师交往,他们也常会遭到老师的冷落,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大幅度降低。因而在课堂上,老师更愿意去关注和培养好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鼓励,自己又怯三、学习不良大学生的成因分析
由于学业不良极易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毕业,或影响到今后继续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进行心理分析,以期获得破解学业不良之道。
个人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它也指引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但是如果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稳定的学习目标,它就不具有导向功能。很多大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涯后,在相对轻松及强调自主的大学里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类是目标太多,无法集中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还有一类是根本没有目标,无所事事,学习上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欠缺。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好,成为学业不良的学生。
2.成败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情原因的认识。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常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四个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如果把成功的结果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与运气,当失败时把其归结于内部的、稳定的人格特征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这是一种不良的学业成败归因方式,它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如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不够,仅凭运气及任务的简单而成功,这样会降低学习意愿、丧失对后继学习的期待,导致学习态度消极,不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理论中认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却恰恰相反。常常有学生学习观念不正确,学习动机及兴趣不强,学习方法不对,学习策略缺失,这都将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度不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能力会设置限度,不敢去努力与尝试,也因此成为了学业不良的因素之一。
4.人格意志特征
大学生的意志特征是影响学习策略的一个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自己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品质。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自我调节以及监控力,以至于面对专业学习变得毫无方向或不能持之以恒。由于人格及意志不良造成的大学生对大学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自我调节能力不够,也会对学习造成巨大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差。
(二)家庭因素
从古自今,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最初部分,且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它对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大都离开父母,但并未远离家庭,早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及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首先,家庭环境与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研究表明,健全双亲家庭的大学生心智更健康,在学习上更能潜心读书;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有性格缺陷,甚至有不健康的人生态度。另外家长对人生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对大学的认识。其次,家庭环境与教育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行为习惯。具备高等文化水平的家长,更能主动地关心和指导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些家长由于干涉和包办得过多,致使大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其他各方面都显现能力较弱,极易出现学业不良的情况。
(三)环境因素
在大学的学习中,环境可分为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主要是指班级和宿舍的环境,这两者所造成的学校归属感和学习愉悦感的缺失极易导致学生学业不良。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7]。有些学生在学校中往往没有归属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足够的地位,他们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和支持、没能感受到自己是学生生活和课堂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习上,有些同学体验不到学习的愉悦感,有的是因为教师上课形式较死板,束缚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有的是因为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实践;还有的教师上课时只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不重视,埋没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使学生感受不到自身的能力。还有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疏忽,甚至在考试中有“放水”的现象,导致学生不乐于学习,不会学习。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在当前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社会的不良风气给学业不良的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比如在所谓的“托关系找工作”上,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业不努力,通过家里托关系找人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认真刻苦,思想松懈,学习一度下滑,最终变成了学业不良学生。
四、学习不良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认知上: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所谓元认知能力,一是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知道自己可以采取哪种认知策略;二是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与要求,知道自己有哪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使用特定的知识与认知策略,去处理特定问题的心智操作。
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智力正常的群体,因此学业不良大学生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前提下进行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当大学生有了清晰明确的学习目的,元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时,他们才能在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上同时得到改善,这是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保障。那么在元认知的培养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的元认识知识,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其次,要创造机会,给予学业不良学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使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进行觉察和了解;最后,强化学业不良学生学习中的监控和调节能力。
(二)意志上:提高认知监控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提高认知监控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当他们在学习中会不断地进行检查、反馈和评价,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时,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即形成。
首先,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业不良的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培养学生面对学习困难的意志力,意识到自我监控的重要。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业不良的大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学生及时反馈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和调整,课后让每个学生反馈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从各个方面不断地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认知监控能力。最后,采用自我评价策略,使学生养成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激发被评价者的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也可通过言语说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言语说服对学业不良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促进作用,一旦学业不良学生被激发,会加速其攻克困难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心理上:积极关注学业不良学生,培养学习自信与愉悦感
在学业不良的大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情绪困扰、意志问题及行为问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的情感诉求,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对他们要抱有期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产生学习的自信。
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关心学业不良的学生常赏识他们的优点,要注意处理好与学业不良学生的关系。对待学业不良的学生需像对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让他们在情感上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还要注意帮助他们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给予学业不良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其自信心。学习不良的学生更渴望有自尊,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可。学校和教师要创设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有一定的展示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此外,培养学习愉悦感上,教师在学校需要在课堂中重视学业不良生,培养其学习的愉悦感。教师在上课时可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以及知识的渊博,感染和激发他们的愉悦感,充分提升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后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环境上: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净化学校空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学校要加快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打造优美的、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老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学生也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间要彼此尊重、相互的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问题,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人才。最后,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同学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同学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所以,学校要积极地构建和谐校园,从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