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现状热烈浪漫的恋爱是男女大学生内心共同的美好憧憬,然而,有恋爱就会有恋爱失败或失恋的现象发生,大学生们对待失恋的态度上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仍有大部分同学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并走出失恋的阴影,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情感特征,在对待失恋的时候更为脆弱,对失恋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弱。统计显示,有将近20%的女大学生情绪波动大,不仅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女大学生在对待感情的时候比男同学更加感性、也更加冲动,她们在遇到失恋这一问题时,会比男生感受到更强的挫折感与屈辱感,对失恋的结果也更加难以接受,不愿面对现实,承受能力较弱。

此外,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社会大环境的不断改变,以及日渐严峻的就业前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择偶观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化。家庭条件、家庭背景已经被纳入重要的考虑标准中。在重重地就业压力以及社会环境面前,恋爱已经不再是单纯以爱情为基础,而是变成了曲线就业的一种方式。

二、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

现今社会上屡见不鲜的婚外情、“二奶”等现象让部分女大学生对爱情的道德底线放宽,认为只要真爱就是道理,也不排斥为了某种经济利益而出卖自己的感情;就业困难对女大学生造成的影响认为:更多女大学生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把金钱和权力放在了择偶标准的第一位,放弃了与爱人同甘共苦的勇气和追求自己理想的动力;社会上一些的“闪婚”、“闪离”现象影响了部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她们对结婚、离婚持不谨慎态度,把婚姻当成了儿戏,最终伤人伤己。

(二)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的大面积普及覆盖,人们可以使用网络查找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由于网上西方文化思想占据主导,黄色信息泛滥,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完成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威胁,严重摧残着她们的身心健康。虚拟网络交友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也使女大学生们陷入了交友陷阱甚至危险之中,一些女大学生迷恋上了微信交友、摇一摇、陌陌等交友方式,认识朋友并不断与网友见面,不仅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更有甚者,被人骗财骗色,甚至失去生命。

(三)校园文化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

高校注重学生成绩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及性教育更是只停留在理论及书本上,缺乏实效性及引导性。高校对女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一直采取的做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恋爱观的教育上更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念书本,不问个例,久而久之,女大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尝试,一旦在恋爱中出现了任何的心理问题,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为她们答疑解惑,指引迷津,她们只能把问题憋在心里或向朋友倾诉,有些女大学生就在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中得了心理疾病。我国的性教育起步的较晚,虽然“性”已经不再是一个神秘的字眼,但把这个话题搬到课堂上,尺度还是很难把握,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顾虑重重,讲的浅了等于白说,讲的深了又有诱导的嫌疑,因此,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在“性”这个方面的了解始终是缺失正确的引导,都是自己通过网络、不健康书本进行了解,有大胆的同学,在进入大学以后,开始偷尝禁果,自己摸索,并沾沾自喜,乐不思蜀。但放纵的性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更对自己的身体及精神造成一定后果,有的女大学生频繁换男朋友,感染妇科病,有的女大学生不知采取避孕措施,怀孕后手足无措,新闻不时报道有女大学生把孩子生在了寝室或厕所里,这都是性知识缺乏造成的严重后果,女大学生在遭遇这些时,羞于向他人倾诉,积郁成疾,最终患上心理疾病。

(四)父母对子女缺少全方位的关爱

第一,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与子女在恋爱方面的沟通和教育;第二,父母缺少对子女恋爱心理方面的辅导。绝大多数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也不愿跟孩子在恋爱问题方面进行沟通,因此,子女在恋爱方面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倾诉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自己的朋友,父母错失了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第三,父母缺乏对子女性知识的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的父母会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期给予她们不同的性教育,帮助她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而中国的父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对性教育讳莫如深,羞于启齿,所以导致了如今女大学生在性行为及避孕方面知识缺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