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配合,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互动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主旨的教育活动,其并非可以在朝夕之间就完成的,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经过长期的合作配合方能实现。就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与道德教育混在一起共同展开的;再加上,家庭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家校合作,弥补家庭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失,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因而其与以文化素质提升为目的的文化课教学和以提升学生身体生理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教学不同,其无法独立的存在于教育之上,仅作为教育教学活动而开展,其还需要关注教育活动的开展环境、氛围与对象。且心理素质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其不同一般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整合相关的教育内容,还要将其他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包括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等。
人内心世界的构建一部分源于遗传,另一部分源自于对外部环境的反射,就教育而言,现代教育无法改变由遗传而带来的对人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进而影响环境对人内心构建的作用。且遗传对人的影响不太稳定,随着时间流转,这种由遗传而产生的影响作用将会逐渐弱化,而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伴随人的一生。从这个角度来讲,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如果根据地域范围来对环境做进一步的划分的话,可以讲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前者指个体所处的整个世界或国度中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后者意指个体所处的小环境,如社区、企业、公司、组织等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其当前所处的小环境中对其影响最深的两处。实行家校合作,利用家庭教育一对一的方式,来对个别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利用学校的综合教育来科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两者双管齐下,各长其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再者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既负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同时也负有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学校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因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能只依赖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只要家校通力合作,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按照有关专家和相关理论的设计,在新时代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有学校单方面支撑,而是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形式,同时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借助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使学校心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 强化合作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后就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的教育问题,成才与否都是学校的责任;另外还有较多的家长过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内容的情感和品德发展的需要。同时就校方而言,不少教师和校领导认为,学校是学生集中受教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家庭才是学生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承担者。家长与学校的这些不合理的想法,体现出了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成熟和不全面,同时也表现出家长与学校在孩子教育责任上的相互推诿,相互缺乏沟通与交流。针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搞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问题做重新的思考和认识,严肃而深刻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对学生教育中不可推卸和忽视的责任。学校需要和家长就“家校合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达成共识,进而合力推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校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着,其应首先矫正自己的心理教学观念与合作观念,然后主动与家长沟通或交流,利用家长会、家长手册、家校通或者家访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双方交互彼此的教育思想和意见,并向教师和家长传达合作教育的理念,让两者认识到自己在对学生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进而达到强化家长与教师合作意识,为家校良好合作打好铺垫的作用。
2.2 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是关系到家长、学校、学生三方的教育模式,为保证该教育模式的长期发展和持续有效,家长和学校应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教育联动活动机制。利用活动来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稳固家校关系,进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将家长聚在一起,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时间、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另一方面让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促使学生在家也能秉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和信心。其次,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心理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其学习情况不理想,在学习中感觉不到成就感和喜悦感,转而将兴趣投放在能够让自己感受到更多成就感和喜悦感的方面如游戏、上网、打架等等。对此,笔者建议家长可在了解学校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逐渐降低这类学生的学习压力,多更鼓励和表扬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活动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集思广益,采取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可行性高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
2.3 构建协调结构
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特性,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的机构来向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提供必要的服务,形成从上至下的指导体系,将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有效的协调在一起,促使各方在统一的领导下,协调发展,通力合作。首先要需要明确各方的职责,如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将指导方针对管理方针相结合,使两者相互扶持、相互监督,确保家校合作开展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促进教育方案的落实;而家长委员会总额度专家、学者、家长等人的主要职责在于调查家校合作的情况,并作及时的反馈,为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发展提供保障,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对于任何教育而言,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其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在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不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往往都会忽略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来,教育教学的目的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只有这样家校合作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因而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时,应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定和规律,积极主动的学生进行交流,感受和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与疑虑,并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2.4 加强心育指导
首先,学校应积极的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虽然也意识到了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但是往往落实到实践中去却会出现偏离。最典型的就是每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未达到家长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会对家长产生一种害怕、畏惧的心理,且大多数家长在于学生进行交流时,话题基本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开展的,这样实际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因而,我们务必要转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能够理性施教、科学施教。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规律和心理健康需求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学的水平;再者学校方面在掌握学生共性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教育,做到对症下药,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和增强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鉴于此,为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出其教育意义,实现教学育人的教育目标,校方和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和交流。通过培训或会议活动的形式来强化及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意识和科学施教的能力,继而再通过构建有效的教育协调机构与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动活动机制,来稳固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将家校合作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切实的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