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角度看,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一些家庭孩子的特征:(一)羞辱委屈、自卑怯弱。特殊子女一般会对自己的身世有羞辱感,进而感到委屈,总是回避谈论家庭问题,将家庭的事视为隐私,不愿意外露,他们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也不愿与别人交往,表现出自卑、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
(二)紧张压抑、焦虑不安。父母离异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吵闹,打架,孩子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他们害怕父母离异,因此而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家庭破裂后,父母被种种不良情绪围绕,甚至失去理智,他们不仅没有良好的心境来教育孩子,夫妻教育孩子的责任,反而还孩子当成他们的出气筒,孩子痛苦无奈,长期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情绪紧张压抑。
(三)恐惧害怕、孤独敌对。无论是家庭的父母吵闹的破裂还是长辈一时糊涂的犯罪,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父母的拳打脚踢、口头谩骂,甚至更过激的行为常使得十分脆弱的孩子胆颤心惊,犯罪家庭的孩子更会为家里的人犯罪担惊受怕。一旦有风吹草动,孩子就惶恐不安。他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了他们不良的敌对情绪,稍与同学或老师有点摩擦,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就是因为害怕苦恼心里自然会出现过激的保护能力。
(四)散漫厌学。由于家庭的巨变,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的生活、学习没有规律,或闲逛于街市、或沉溺于网吧、或遨游寻乐,心里空荡没有理想,思想涣散,我行我素,学习成绩跟不上,赶不走。最后的结果就是厌学,逃学,离家出走。
二、特殊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存在问题,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特别是这些特殊学生。如社会上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及色情、暴力等内容对他们造成伤害。这些特殊学生没有相对安全的家庭环境,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健康的家庭教育,导致这些特殊学生一味模仿,追求刺激,造成了这些学生不健康不正常心理的滋长。同时社会风气中的攀比心理更是让这些特殊学生产生自卑、自闭的不健康思想。
(三)学校教育不当。现在的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商,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等等。而一般这些特殊学生的成绩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让老师满意,导致了教师对他们的轻视甚至是无视,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厌学情绪。而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尊重这些特殊学生,甚至用简单粗暴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对待这些特殊学生,使不少特殊学生产生孤独、自卑、叛逆、厌世心理,进而自暴自弃。
三、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探讨的话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成见与偏见,给予特殊学生应有的尊重。有很多教师在对待特殊学生的问题上有歧视心理。他们批评这些特殊学生时,时不时会无意间说出“你现在怎么办啊?爸妈都不在了,还这样不乖,你没用了”“你不是说来这儿之前成绩很好了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样的冷嘲热讽,怎能不伤害这些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着手,放下有色眼镜,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给他们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二)走进学生,多与学生感情交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植根于爱。”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热爱学生,就能教好学生。特殊学生大多来自比较特殊的家庭,本身自我压力大,自卑感比较强烈,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对他们付出一份关爱,从感情上和内心世界走进他们。要走进特殊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不少案例表明,对于特殊学生来说,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倾听者、交流者,而教师是这些特殊学生的最好的人选。
(三)积极正确引导,培养孩子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一个特殊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信是一种良好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动力。居里夫人说得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在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后,各种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吝赞扬,发掘孩子的优点。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希望别人认识自己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特殊学生的优点,并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表扬,最好是再全班公开表扬,使其持久保持下去。2、让学生多参加活动,从中获得自我肯定。多举办工作吸引学生参加的活动,尽量让这些特殊学生参加,让他们体会校园生活的丰富,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在成功中获得自我肯定,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开展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应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心理成长对他们的重要性,并将心理健康课纳入课程表。在心理健康课上以各种形式帮助特殊学生完成认知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的重要目标。同时,学校还应建立至少1个心理咨询室,主动去关心和呵护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倾诉并获得帮助的地方。
总之,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加强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等各方面通过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