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少年身体锻炼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应对方式与身体锻炼的关系研究比较零散,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大体相似,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套用国外现成量表,即进行一次性的描述性分析,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商榷。

目前已有成果中有关身体锻炼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主要有:Faith、Doan、Sherman和陈作松都研究认为: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可以缓解心理应激,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崔冬雪研究发现:参加身体锻炼与不参加身体锻炼的女生在“解决问题”、“求助”、“退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抑郁组与无抑郁组在选择何种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抑郁组倾向于选择消极应对方式,无抑郁组倾向于选择积极应对方式;骆积强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高中生比不不经常身体锻炼的高中生在面临应激时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对高中生应对方式产生效应。综上所述,目前有关身体锻炼与应对方式之间终究是何关系,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其相互影响或作用的机制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虽然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是大多数研究仍表明,身体锻炼对应对方式的具有积极的影响效应,究其原因可能与身体锻炼可以改善心境,缓解心理应激反应,改变个体应对方式的选择途径。

2 青少年应对方式与心理应激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Krohne和Kindl研究表明,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倾向于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体验较多的低认知焦虑;Madden等研究发现,采用不断提高努力、指向问题解决策略的篮球运动员会产生更高的认知紧张;Gaudreau等对高尔夫运动员的研究认为,赛前、赛中采用任务指向的应对方式会有利于比赛目标的完成,体验较多的正性情绪和较少的愤怒沮丧等负性情绪,有更好的心理调适水平;Crocker等研究结果认为,运动员在应付应激源时采用积极的、集中于任务的应对方式来控制周围环境是一种正确的选择;William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的确定与焦虑特质有关。

国内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

陈虹霖、林德明和冯燕等研究发现在面临心理应激条件下,合理恰当地运用应对方式是有效缓解心理应激的首要方式;叶一舵、林德明和张林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总体上以心理调节机制为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随着年级的增长,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采用的越多;林德明、刘惜荣、谢红光和李薇研究发现:在面临应激时,男生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女生倾向于选择“幻想、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消极的应对方式。

3 青少年身体锻炼与心理应激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身体锻炼对心理的健康效应已成为当今健康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逐渐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锻炼是降低心理应激的重要方式之一。纵观已有研究成果,身体锻炼可以缓解心理应激的效应已经取得共识,但以身体锻炼作为积极应对方式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研究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已有研究中绝大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应激现状的进行描述、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统计方法欠科学、缺乏实证研究和翔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况且以身体锻炼为干预手段,降低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实验设计仅以运动时间、项目、强度、频率等变量各自对应对心理应激的影响进行描述,尚未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及交互作用,而且至今没有一项采用持续身体锻炼干预的实验性研究报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