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徤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新导向(一)“以人为本”是当前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是从教育者角度主动地将各种教育理念通过传授或说服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这种育人工作,从学生角度来说是被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能接触象牙塔外的媒介越来越多,这使得学生对于学校这种“被动灌输”的方式渐渐出现抵触情绪,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方法,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与时俱进改进教育理念的结果。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变学生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不断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保障学生的各种权益。在以人为本的育人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让学生们学会做人做事,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和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幵展育人工作,确立学生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生活里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身心健康,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们一样需要我们用尊重、关怀的心去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要求高校要在育人工作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以人为本育人氛围、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各种工作等,而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应当在育人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中会遇到的各种心理疾病,做好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同时还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和接纳各种学生,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服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应落实到具体细则与体制,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最终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辅导员工作的角色特点
众所周知,辅导员工作具有繁琐复杂且时间无规律的特点。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承担着为学生服务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辅导员育人工作,使之能发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作用,首先理清好辅导员工作的角色特征,是极其关键的问题。
1、教育管理者。每位辅导员在R常管理工作中,需要管理三百位左右的学生,班级数目也不少,同时大部分辅导员还要承担学生党支部负责人及社团指导老师等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既是学生的管理者,同时更重要是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学生成长长才的责任。在这个角色中,辅导员既要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2、传播者。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在新的历史时期,辅导员同样必须通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和教育高校学生用发展和科学的观点去了解和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使得学生能更好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同时传播者角色在存在于辅导员的授课过程,当前许多高校辅导员需要从事诸如《形势与政策》这样的公共课,这也是辅导员通过课堂向学生传递时事新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式。
3、服务者。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注重在学生思想品德上做工作,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地为学生在大学里所遇到各种成长性问题服务。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中强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其角色定位的准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效果,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辅导员众多工作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特征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工作贴近学生,在日常管理中与学生互动交往最为频繁,在其育人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一定要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过去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工作中独立且重要的一个环节提出来;现在作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的高校,如果没有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进行引导与教育,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要培养出与社会企业的用人需要相适应的人,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现在很多企业都将人才的心理健康当作一个重点的企业文化去落实,许多企业开展员工心理关怀,甚至有许多企业将心理测评、性格测试等方法用到企业招聘中。因此,培养身心健康的高校毕业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和目标,而作为一线教育者的辅导员则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具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工作都应该成为辅导员R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辅导员需要通过日常管理中的学生贴近性、频繁性的接触中在学生中有思考、有计划地幵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已不能满足新一代高校学生育人工作的需要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己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加以拓宽和延伸,方法必须予以改进和创新。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并积极地有计划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相对较为重视学生在大学里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树立和养成,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促进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养成与提高,还要促进学生在心理、个性等方面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做好传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受挫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干预,帮助学生能更好看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顺利发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需要改变和创新,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将学生个案工作具体化,避免灌输式的被动填鸭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观点新方法,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更体贴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且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和观念,提高辅导员幵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时,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行为矫正和品德教育,在跟学生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排斥或阻抗,导致辅导员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而心理学中一些方法则能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能首先完全接纳学生,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同时能够较好了解学生出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最终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面对经常逃课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经常会通过告诉课堂听讲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的重要性、逃课违反纪律的后果等方面去教育学生矫正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种方法若经常用或者对象是比较叛逆的学生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教育者也会有挫败感;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能会首先倾听问题学生逃课背后的原因,接纳学生逃课学习不理想的情况,从得到学生的信任开始,慢慢地通过具有信任感和接纳感的谈话去帮助和引导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最终才能使学生在大学生完善自我,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来进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和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