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的我国和古希腊思想家的著作中,人类对心理学的探讨就有不少论述。它是研究人和人类心理、意识现象的科学。如今,会计实践活动外延的扩大,会计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并且会计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趋势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心理现象,这就从心理学中分离出一门新学科———会计心理学。一、会计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所要探索的领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会计心理学也有它所研究的对象、任务、基本原则、方法等等。笔者主要就会计心理学的内涵、基础加以简要介绍。

(一)会计心理学的内涵

会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会计人员由于财会及其他活动引起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表现为会计人对会计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绪、兴趣、愿望等。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其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当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不利条件时不屈服,设法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即那些表现在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会计人员心理现象的两个部分,即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要了解会计人员的心理,必须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分别进行研究,把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考察。

(二)会计心理的基础

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会计心理作为会计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是社会客观会计环境与会计人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会计心理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基础。会计心理的客观基础是指外在于会计人的、促成其会计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即一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部。会计心理就是会计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在对这些客观因素和条件的长期和全面感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

会计心理的主观基础就是会计人自身的条件,主要包括会计人的生物特性结构(气质、年龄等)、会计人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会计人的社会经验结构(知识、技能等)、会计人的个性倾向结构(欲望、意愿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已经形成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即会计人进入会计生活时已经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和操作学习等方式形成的,常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认同倾向、认知倾向、情感倾向的心态或心理模式。

二、会计心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为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如《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与之相适应,财政部又于2000 年1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所以笔者认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解决人的问题,从会计人员心理活动的角度考虑,即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原始凭证失真。即有意识地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甚至于制造、购买假发票等。由于原始凭证是不真实的,即使按正常操作程序进行会计核算,其会计信息一定也是虚假的。二是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造假。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

(二)会计心理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呈报者,一个心理健康的会计人员会严格遵守会计规章制度,而有心理障碍的会计人员则明知故犯,玩忽职守。我们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违章违规行为,应当将造假人的行为与其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从众心理、惰性心理、攀比心理、无关心理、侥幸心理、消退心理、后怕心理、抗争心理、吃亏心理、自我表现心理、打击报复心理、情感至上心理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心理特征使得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偏离了轨道,出现违规、违法行为。

三、会计心理学教育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会计心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素质的优劣导致了工作成效的殊异。要使会计行为趋于规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强会计心理学教育。下面,笔者从会计心理学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作相关对策探讨。

(一)会计心理学教育目标及指导思想

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任何事情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其重要性,才能够体现在行为之中。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首先要提高对会计心理学的思想认识,树立健康会计心理理念,才能够进一步实施教学计划,以达到优化整体会计队伍的目标。

1.注重培养健康的会计心理。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会计工作中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会计社会环境,增强对会计心理学理念的认同和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会计心理,进一步调适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倡导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培养和树立健康的会计心理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会计心理学教育实施初探

在明确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具体的教学将如何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会计心理学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1.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在会计心理学教育体系中,要注意到环境对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结合会计学科特点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从学生进校起,就开始为他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学会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贯彻落实职业道德教育,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尤其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会计心理学教育,以诚信的姿态步入社会。总之,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2.开设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课程。在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中,开展会计心理学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开设一系列的辅助课程。如“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等等。通过会计心理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理论,并学会科学调适心理的方法,掌握会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结合,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

综上所述,目前无论在我国还是国际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比较严重,并且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行为及会计人的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是不良会计行为所致,而不良会计行为又都是在一定的会计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会计心理导致了相应的会计行为,会计行为也反映了某种会计心理,两者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和掌握会计心理学理论,可以从根本上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方法和对策,可以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