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思考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21 世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时代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一、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理念的意义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 年的发展历程中,早期的功能主要还是定位于防治性,以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旧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定位的偏差———重诊治,轻预防;认识的偏差———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对象的偏失———重补救,轻发展;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和晋升空间不足。目前,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陌生,颇为排斥,认为那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甚至在自己和身边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也无从知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校心理工作面的狭窄,折射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性功能应该转变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方面做出及时调整和凝练,用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理念推动工作的开展。

首先,理念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对人、事、物所持的想法或看法。理念是多年实践工作的总结,好的理念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做法,在德育的窠臼中艰难地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经过及时的总结归纳,从而在理念层次得到提升,实现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实现本土化发展。合理、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充分重视人的发展,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

其次,理念构建的目的在于纠正以往工作中带有偏差的工作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考验。以往对待学生的问题,往往定位不准确,表现为心理教育的德育化、医学化、课程化等倾向,总是往德育方向考虑,总认为是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另外,作为“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期难免带有这样的工作痕迹,工作方式被动、消极,在出了问题以后才去补救,才做“消防员”,舆论才会呼吁大家去关怀学生心理。当下,这样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模式需要得到改进,以人的发展、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才能担当重任。

第三,理念构建是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的延伸。90后大学生呈现“早熟、独立、张扬、个性”的特点。有研究显示,90 后大学生心理抗挫能力弱: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面对被媒体称为“草莓族”“果冻族”的新一代大学生,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更有成效的服务是当务之急。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链接

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的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三大方面:一是积极情感体验。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二是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只有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和界定,才有可能为测量、编制量表等提供基础。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在怎样运作方式下才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

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这一理念对于研究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全面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提炼工作理念、指导思想,在积极心理学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工作实践中,许多做法值得深入探讨。

积极心理学理念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理念,借鉴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特点,需要做个别化处理。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工作实践层面的指导思想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内容、手段方法、资源利用以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方面都有独特的思考。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兼顾治疗与发展,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控,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健全的培养。在方法与手段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减少说教和灌输,让学生自主、自觉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这也包括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组织、参与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学生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自身积极的配合、努力,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要提供给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的条件,创设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要起到整合资源的功能,将社区、家庭和学校的整体育人优势加以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在个体工作层面,也在宏观视角提供了工作的方向,具有良好的操作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思考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的构建。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工作中,德育工作被视为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然而,心理工作不同于德育工作,首先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保障工作经费投入、软件硬件设备配备等。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大环境建设。

其次,全体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观念的提升是关键。从学校领导到各级各部门,再到授课老师,需要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将大学生对生活、对专业、对学校的满意度,逐步提升,增强主观幸福感水平。这是一个系统工作,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每个环节,如果能给学生提供精心的指导和积极的关爱,势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力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再次,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推动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工作的进程。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项主要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心理学科利用自身专业和师资优势,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势必辐射到全社会,而社会会带来正向的反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服务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微观层面建设。

其一,开展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基础。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总结,内容日益丰富,形式多样,现在大都已经列入日常工作,基本做到三化,即“常规化、专业化、普及化”。普及性的基础性工作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其二,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重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为了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按照师生比例配备的专业教师,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和专业督导,并且为教师的晋升发展提供空间。

其三,心理学科理论研究是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多重身份,既是咨询辅导教师,也是课程教学者,还会担当行政管理角色。但是作为心理学理论的实践者,总结和完善心理学研究理论,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研究能推动心理学科的发展,体现大学的功能。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为心理工作者提供考研的平台,研究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发力,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的课题,值得投入时间、财力。即使从最小的个案研究做起,也能极大地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四,依托优势展亮点。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建设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特色建设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本校,更能通过交流、相互借鉴发挥优势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特点的展现,首要的前提是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由于高校特点,或以课程建设,或以师资队伍培养,或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等见长,着力点不同,显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当然,这也是当前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突出重点、利用有限资源的权宜之计。

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在宏观,也要在微观层面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找到与积极心理学的最佳契合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还很落后,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更显缓慢,总体上处在起步阶段。从最初的硬件、设备、人员配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再到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当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实效定会更进一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