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有了改变,提出了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学生个人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新课程中提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我锻炼,学会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已明显指出,就是指学生要以学校课内学习为主,同时强化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逐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一、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心理学的原理
1、动机的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进行这项活动的动机,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因而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身体发展的需要、娱乐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强烈欲望。体育教师要通过理论引导与教学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这是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心理前提。
2、注意的规律
心理学根据注意有无目的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注意力集中,对动作的领悟才会深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腰善于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学生注意,提高教学效果。
3、“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和今后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往往会从心理和情感上产生一种认同感,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尊敬教师,听从指挥,积极参与等。因此教师应当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可接受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4、“暗示效应”
在体育教学中暗示效应是指教师运用间接方式如语言\\ 手势\\ 表情等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产生与教师的意志相符的行动。暗示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生就有喜爱受赞美和尊重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多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学有所得的心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练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运用心理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束缚学生,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去活动,并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提高。当然,教师对学生也不能完全地放任自流,而应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学习。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体育项目本身具有趣味性,即使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如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把兴趣作为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出发点,每学习一个新内容,都力求找出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地方,巧妙地利用直接导入、体育游戏导入、问题导入等形式,运用风趣通俗的课堂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成为他们学习、锻炼和创新的动力。
3、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