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心理学与教育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日常强项、优秀品质、美好心灵和积极的主观体验的心理学,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专注于人的消极心理问题的“病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它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及能力,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发展了心理学理论,而且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加关注。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契合相通之处,因为教育的目的同样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教育同样面临下面的任务:一是纠正人的缺点,帮助有问题的人消除问题并使他们得到应用的发展;二是使人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使原本是生物意义上的人,也要将其发展成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而成为社会人;三是对人进行鉴别的基础上使天才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积极心理学对教育乃至职业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职校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 高职学生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升高中落榜、学习不适、家庭贫困、自卑心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等多种矛盾心理并存于学生个体,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和谐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者,在了解这些矛盾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根据积极心理学中提示的价值取向,善于平衡问题与积极的关系,创造积极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二) 积极的教育方法。第一,提高学生主观积极体验。在教育途径上,积极心理教育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体验是指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常常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又称它为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把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是指机体消除自身内部紧张力后的一种主观体验。而心理享受则来自于对个体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的打破,即所做的超越了个体自身的原有状态,如运动员超越自己而创造新的纪录,艺术家达到前所未有的最好表演等。感官愉悦更多是一种生理需要的满足,是每个生存个体所必须的。与感官愉悦相比较,心理享受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快乐、乐观等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在情感体验方面尤其是心理享受方面,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积极的表现机会及工作机会,只有让这些学生在他的强项方面有所表现才能让其获得感官愉悦和快乐。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他们的意志、行为,甚至精神面貌等都有正向影响力。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帮助他们消解学习、生活压力的同时,也能增进他们的自信和身心健康,使之获得幸福感。
高职校学生通常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缺乏少发现、享受、创造幸福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做出积极的解释和加工,那么他们就能体验到比较多的幸福、乐观和希望等积极的情绪,产生主观幸福感。也可以说,积极的主观体验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更多的我们要从后天进行培养。
第二,我们需要发现并发展学生积极的个体特征,如积极人格特质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存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个体层面。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身上存在着6 种良好品德以及由此展开的24 种积极人格特质。这些良好的品德包括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当然,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同时具备上述的良好品德或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品质有助于个体正确地对待自己与他人,也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压力,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他们显性的问题面前,我们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积极人格特征,发展已经存在的良好品德和人格,并培养和开发高职校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特质,让其成为一个积极的人,为此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进行积极而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最终体验到幸福,过有意义的生活。第三,实施积极惩罚。积极惩罚思想是加拿大心理学家John Huberman 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它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不当行为本身采取的对应处理措施,不是不当行为发生后的及时惩处,而是通过良性接触、积极提醒、自我反省和惩罚兑现四个环节来实施的。
一是良性接触: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师“无判断介入”的方式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愉快的交流、欣赏的目光和关注的行为方式把教师的认可、接纳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积极的认可。这就要求接纳并积极关注学生的表现。诺丁斯指出:“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任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积极的关注不仅能激发人的动力,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行为的预期和出现。
二是积极提醒: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能够从自我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同时通过提醒使学生认识到有责任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并争取让自己重返令人满意的表现,这种交流有利于把握学生行为不佳的原因,进而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发展的途径。交流和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口头的提醒有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时可以把谈话的内容记录下来交给学生,进而让学生明白:学校作为一个管理组织,不能容忍不可接受的行为,对于违犯学校纪律的行为以及影响自我成长的问题都是需要纠正的,甚至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三是自我反省:从消极、对抗转变到自主的抉择。在表达教师信任的同时给学生以警示。这种无批评、强制的反省既表达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改变行为的信任和愿望,同时也表达了教师对此事的强硬态度,能进一步警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危险的状态。可以通过彼此的协商确定学生反省的方式,学生在反省后应以说明书的形式写出来。
惩罚兑现:从惩戒、警示转变到责任的承担。采取学生自主选择惩罚的方式。其中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有“认错”、“写说明”、“请家长”等。学生犯错误的次数越多,可供选择的“罚单”则越有限。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真谛: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责任。学生选择惩罚方式的决策权转变使得学生必须对自我的不良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
第四,重视营造积极的社会人文生态。人文生态是指人们借助于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所得到的愉悦和幸福的体验,是人的心志力量的提高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从外部看,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尊严、自由、个性和权利的尊重和认可;从内部看,是个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对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愉悦和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个人感觉到生活意义的存在,能使个人超越生活的疲累和物欲的牵绊。人文生态所表达的是一个社会和谐的特征和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它培养人们祥和宁静的心境。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求真、向善、趋美的心境。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除了打破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实现双方平等的对话外,我们应着力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意识和帮助他人的倾向,获得更多的学习、生活乐趣。同时,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注意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形成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作用;建设积极的校风与班风,给学生以尊重和爱心,待学生以真诚和平等,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和树立个人和集体的先进典型,借助榜样的力量,促进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形成。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它为新时代的高职校学生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于: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强调教师和学校从正面而非负面、全体而非个体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积极去研究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这些原理,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挖掘潜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