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学生的择业观念转变的滞后,以及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和发展时期,就业岗位呈现结构性的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这给学校、家长特别是学生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就业压力学生们理应积极面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学习投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然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投入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表现为不足,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状态。1  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1. 1  从主观上感觉学习动力不足

笔者曾对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过对比调查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此次调查的重要内容。此次调查是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问卷的对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共发放了调查问卷201 份,收回问卷194 份,有效问卷为194 份。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同学中,明确表示有学习动力的占28. 35 % ,其中动力足的为7. 3 % ,有点动力的为21. 05 %;学习上动力不足的共计71. 65 % ,其中劲头不足的为29. 38 % ,完全没有动力不想看书的10. 31 % ,勉强能静下心来看书的同学为31. 96 %。对这勉强能静下心来看书的31. 96 %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学习状态居于有学习动力和没有动力之间,或者是有时学习动力不足,有时有学习动力,学习状态不稳定。总之,感到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数量较多,百分比大,有较明显的统计意义。

学习动力是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感觉,有的同学可能很用功,花费的学习时间也很多,但他可能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还不是很足,而有的同学学习时间可能并不多,但很可能认为自己学习动力很足。这种感觉来源于对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投入、学习的态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估 。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可能学不好,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不可能足;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也不能表现为较足的学习动力;如果对学习没兴趣,那么就不会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形成较足的学习动力了。因此,可以认为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的综合表现。

1. 2  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不够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学习动力足与不足,最终取决于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除去日常生活和睡觉之外,可供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大概是10小时,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那么,大多是挤占了正常的休息时间。按一般大学的作息安排来看,上午4 节课,下午2~3 节,晚上2~3 小时自习,这是一个较正常的作息安排。一天6 小时学习时间,是学生们用于学习的最基本的时间。6~8 小时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1~2 小时的自习时间,8~10 小时的学习时间,可安排4 小时的自习时间,4~6 小时的时间可能仅够听老师讲课,4 小时以下的同学可能听课的时间也不能保证。6 小时的时间,仅说明同学完成了上课任务,课后却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自习,属于学习动力不足。一天学习6 小时以下的同学可能就谈不上什么学习动力了。

根据笔者对大学生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统计,一天学习4~6 小时的同学最多,占总计的27. 32 % ,其次是4 小时以下的24. 74 % ,一天学习6 小时以下的同学占总计人数的52. 06 % ,一天学习6 小时以上的同学为47. 94 % ,8 小时以上的同学为26. 29 % ,8 小时以下的同学为73. 71 %。整体上看,同学在学习上的投入时间不够,客观上表现出学习的动力不足。在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2. 88 %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动力来源于就业竞争的压力。那么,是否有62. 88 %的同学因为就业竞争的压力而产生了较强的学习动力呢? 调查表明,每天学8 小时以上的同学只有26. 29 % ,一天学习6 小时以上的同学为47. 94 %,远远低于62. 88 %。显然就业竞争的压力并没有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动力,从而形成了就业压力大而学习投入却不足的矛盾。

2  学习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2. 1  学习压力的间接性和非学习活动的干扰

大学生对就业很关心,但对就业竞争大多数处于较抽象的认识阶段。在进校初期学生对就业竞争了解不多,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拿到学分完成学业,随着对大学生活的进一步了解,他们变得非常关心各专业、各学校的就业情况,特别是本专业高年级同学的就业情况,从而产生了就业竞争的心理压力,并试图把就业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是,由于学生们对这种压力的认识不足,导致这种压力产生的学习动力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学习的动力不足。

1) 就业竞争的间接性减弱了竞争压力产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竞争产生了学习动力,但由于这种竞争只能发生在几年以后,即就业竞争的压力是间接的,是通过他人的压力感觉出来的,而没有直接压给自己,这种压力容易淡忘,也容易遇到事物的干扰。这种间接特性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学习动力不稳定的因素。就业竞争压力的间接性决定了学生们没有直接面对就业的危机,学生要通过对别人的毕业和就业的顺利和曲折来感受和联想自己将来的就业,而无论别人的就业顺利还是曲折,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想象,都会有乐观和悲观两种可能。乐观的思想一般不会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和危机,难以产生学习上的动力。不乐观的状态能否产生学习上的动力却取决于外部因素刺激的频率、强度以及学生对他人毕业和就业的内在感受。只有频率高、强度大、心理感受敏感的人才会产生强的学习动机;反之,就会削弱就业竞争压力产生的学习动机,这给学习动力的保持造成了干扰。

2) 非学习活动干扰减弱了就业竞争压力产生的学习动力。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学生们可以做很多比学习更有趣的事情,与高中相比更倾向于自我管理,同学们有更多的自由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相当一部分同学没能用好这个自由,而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之外的活动上,未能处理好学习与非学习活动的关系。由于就业竞争的间接性以及学习就业有时间上的间隔,这使非学习活动对学习动力的干扰成为现实。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学习之外的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要保持较好的学习动力是不可能的。

2. 2  专业认识不足兴趣培养不够

1) 由于学生以及家人对所学专业以及支持专业的课程了解不够,入学前填志愿不能使同学们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学生们在入学前以及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获得的知识面较窄,建立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牢固,对专业界限认识较粗,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专业兴趣的重要性。这使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多依赖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只要专业热就填报,而未能将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专业兴趣较好地结合起来。事实上这时大多数同学尚未形成专业兴趣,学生的专业兴趣需在大学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对专业兴趣与课程兴趣的理解不一定一致,一般都将对专业兴趣理解为对所学课程及其知识的兴趣,而在选择所学专业之前很难做到专业兴趣的培养。

2) 学习内容抽象枯燥和授课方式不当使专业兴趣培养困难。从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理论是在前人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尝试归纳总结而出的,是由人们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真理。这些经验和理论一旦为人所发现就会被社会广泛应用,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经验和理论,发展和完善经验和理论使之更加完备和成熟,然后,这些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又再次指导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学生们不可能经历理论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只是被动地验证。从学习的内容本身来看,书本知识就是概念判断推理、文字符号和公式这些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东西,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相比较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学习这些抽象的东西是很枯燥无味的。在笔者对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47. 94 %的学生把自己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归咎于学习内容的枯燥。

从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来看,由于可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在书本上直接获取现成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不是同学们自己在漫长的实践中去探索,去归纳总结理论,对理论的原型没有感受,而是把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和符号的形式直接地掌握。这是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被动依赖于授课老师,对专业兴趣的培养也较大程度地依赖于老师的授课是否生动,是否使同学感兴趣。在笔者对学生们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48. 45 %的学生把自己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归咎于老师的授课方式不能为自己接受。这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课不能使其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更谈不上专业兴趣的培养。因此,学习内容枯燥和授课方式不当使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面临困难,从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3  措施

3. 1  正确认识就业竞争压力的间接性

1) 以就业压力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产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为服务社会而努力学习的,有谋求好的前途而努力学习的,也有报答养育之恩而努力学习的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引导因素,利用它们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容易取得好的效果。此外,用求职竞争的压力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式,也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所常用。无论是何种理想,实现它都必须有一个前提:走出学校的学生必须是一个自食其力的、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在经济上有安全感的人,否则难以实现理想。人们的谋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大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参与社会竞争,是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如果离开其专业背景去谋求生存和发展,那么,在他未来的道路上竞争会更激烈,他的处境会更被动。因此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位在求职竞争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把求职竞争作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会使学习带有功利的因素,然而通过求职竞争在社会上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适当的经济意识并不表明学生的功利。就业压力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将学习与所学知识的应用联系起来,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专业知识的市场需求,激发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动力,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学习的投入。据调查,大学生们对求职竞争的相关事物非常关注, 而且有62. 88 %的同学认为学习动力的最大来源是就业的压力,因此保持适度的求职竞争压力会增强学习动力,即通过学习上的投入来缓解竞争压力。

2) 加强引导和教育,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就业压力缓解方式是多样化的,非学习活动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之一。但是如果在非学习的活动中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缓解压力,这种缓解方式就成了干扰学习、学习动力减弱的因素了,而这种干扰是经常性的、随机的。要维持较稳定的、连续的学习动力需要用说服力强的事例进行经常性的教育,适度强化就业危机意识,在思想和心理上保持对压力的适度的感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自身就是一个可塑性强的不稳定的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充满自信,在有思想有主见的同时,他们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渐渐形成的时期。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思想和行为容易因外界的干扰而不稳定,从而影响求职竞争压力的稳定性。大学不可能像高中一样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而要给大学生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大学生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受新奇事物的干扰,不恰当地回避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感受时有时无,时强时弱,致使部分大学生因过分沉迷于非学习活动而占去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严重影响了学习。为了让大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需要对学生经常性地进行求职竞争内容的教育,做好学习动机和动力的维护工作,排除干扰学习动机和动力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求职竞争教育时,不能让就业对学生产生太大的压力和过分的焦虑甚至恐惧,压力和过分的焦虑都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但适度的对求职竞争压力的感受会较好地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持续稳定的学习动力,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动力。

3. 2  了解专业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感兴趣事物本身以及相关事物的特别关注和大量投入。如果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不大或根本就没有兴趣,无论强制自己投入多大的时间和精力,收获都不会与劳动的付出成满意的比例。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是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太了解,对所选择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高考分数都不明确的前提下填写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1) 提倡按照大类专业招生给学生们一次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专业的机会。大学生在入校1~2 年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大学生们在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所学课程的设置、内容及其应用领域较入学前了解得更多,如果学生本人对其他专业感兴趣,可以通过向所学专业同学、所关心专业的任课老师了解相关信息,甚至可以去听感兴趣专业的相关课程。通过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来对自己的专业定向做出慎重的选择。这种做法在部分大学已开始实行,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学生陈昌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与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分析与对策175在面临专业的第二次选择时,仍然不能较好地处理专业兴趣与就业压力的关系,造成从冷专业向热专业调整的较多,使部分学生再次失去了学习兴趣选择的机会。因此,入学后的专业调整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尊重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2) 加强教学环节中的学习兴趣培养。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识。各级教学单位对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很重视。在新生进校初期各个教学单位会组织例行的讲座,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如,由教学领导或教研室负责人主讲专业介绍,参观与教学相关的实践环节,介绍本专业的形成过程、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应用前景以及课程和学分的计划,让同学们较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本专业在所处学科中的位置,所学课程在本专业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对培养学生本专业兴趣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请高年级的同学做有关学习的经验交流报告,让同学们在没投入学习前就能体会到本专业学习特有的酸甜苦辣,一方面能让同学们在学习时少走弯路,又能让新同学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还可以安排毕业班同学讲述找工作的心得体会,让同学们真实再现社会对本专业所学内容的需求,激发同学们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学习活动对新同学专业兴趣的培养有效果,但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的困难增多,以及对专业认识的困惑,原有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对于一个专业思想刚刚建立还不稳固的大学生,对其专业兴趣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教学任务之中。

3) 注重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专业兴趣。学生完成一个专业的学习需要获得一定的学分数,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业实践和实验课,还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个专业兴趣的培养点。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兴趣是在不同时期对各门课程的兴趣的有机的、动态的总和。对每一门课程的兴趣不会笼统地被专业兴趣取代,对专业的兴趣是抽象的、总体的,而对每门课程的兴趣却是具体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更直接地来源于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但又不是机械的组合,每门课程只有放在专业的课程结构中才有意义和活力,对每门课程的兴趣只有放入对整个专业的兴趣中才能体会对本课程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对专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专业兴趣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其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这需要老师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每一门课程中不断地发现课程兴趣以及专业兴趣的培养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课程内容的兴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