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汉字学习一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对于大部分留学生,特别是汉字文化圈以外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就像天书,他们不明白这些由一堆堆横横竖竖左拐右弯的笔画组合起来的东西有什么规律可循。因此,常常会发现留学生不是在写汉字而是在画汉字,而且,认认真真画了半天依然会出现缺笔少画的错误。常见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高达81%”,另外,“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律为80%,声旁表声率也达到了66%”。因此,形声字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这种规律性为汉字教学提供了方法。

认知规律研究发现,就算是留学生在学习规律性较强的一类字时,也存在诸多难点。本文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2500个常用汉字作为考察形声字的范围,对学习汉语在一年左右的留学生展开了形声字的识别考察,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形声字的教学。

笔者认为,对形声字的难点预测和教学探讨,应建立在培养留学生对形声字形成正确看法的基础上。在学习者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要让他们逐步意识到汉字中有一类数目庞大的特殊字——形声字。形声字由声符和义符组成,大部分形声字能见形猜音,望文猜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规律固然可循,但切不可过度泛化。

二、认知规律对学习形声字难点的预测

(一)高频和低频

关于高频和低频的问题,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义符的高频和低频,另一个是汉字的高频和低频。义符的问题后面有涉及。我们经常提到的是词的高频和低频。熟悉性高的词易于认知,其觉察阈限必然低;熟悉性低的词不易认知,其觉察阈限必然高。词频对语义决定有重要影响,与语义距离无显著的交互作用。这表明高频词的认知度与具体的字形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低频词对字形的依赖度相对较高。对个体的留学生而言,高频字和低频字的区分肯定是不一致的。通过对汉语水平介于初中级之间的留学生的考察发现,他们对汉字的认知度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课本。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针对留学生的初、中级课本都是以13语色彩为主的,因此,学习者对大部分书面语词汇的掌握相对有限。如:暮、苍、茫等;对这些字的陌生感一般不会对日常的交际产生影响,但是,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会使留学生在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中遇到麻烦。

(二)义符的位置对认知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义符在下时,对其命名反应时间最长,在内时次之,再次是义符在上,在右和在左。也就是说。左右结构的汉字,其义符相对容易辨认,汉字结构也相对清晰。对于留学生来说,难点在于不容易把握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某些汉字。事实证明,同为学过的汉字,包围结构和上下结构形声字的遗忘率要高于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大部分留学生对前两种结构义符识别的能力相当弱,只是凭印象回忆是否学过或看到过,认知比较困难。这既反映了义符的清晰识别对汉字记忆有积极的辅助作用,也说明包围结构和上下结构王好反应出汉字二维性的特点,特别是习惯了拼音文字线性排列的欧美留学生难以适应的。2500个常用字中能构字能力最强的40个义符所构成的字约占常用形声字的80% ,对这些义符所构字的考察表明:义符在左具有绝对的优势,构字率高达70%以上,这有利于汉字的学习。在上和在下都约为8%,接下来依次是在右、在外和在内。留学生不易辨别义符在下的情况,又有相当一部分的汉字是义符在下的,因此,这一部分自然是教学的重点。另外,尽管义符在内的字并不多,但是中国学生对某些在汉字内部的义符也不敏感,对于留学生而言,也是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

(三)义符的促进与干扰作用

一般说来,义符是标明类属和词义的,这一类形声字占全部形声字的绝大多数,因此可以“见字知义”,但是也有某些例外,这些例外就增加了留学生汉字学习的难度。

1.义符辨认的难易程度

当义符本身即是独体字,有明确的意思时,留学生易于把握,经过学习积累也能知道这些义符的意义范畴。如与“口”相关的“呀”、“吗”、“啊”、“呢”、“吧”等语气词以及“唱”、“喝”等行为动词认知率相当高。尽管留学生不一定知道这是形声字,但是有明确意义的偏旁确实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共通的形象的感觉。但是某些抽象的,不成字的义符往往难于掌握。如“m、”,从形式上看,留学生很难想到会和“火”有联系。同时,构字能力强的义符,因为出现频率高,记忆容易激活,认知的时间大大缩短,比低构字能力的义符易掌握。

2.义符与词义是否一致

当义符与词所代表的概念意义一致时,对语义的提取起促进作用,不一致时起干扰作用。例如:娘、姨、姑等词都含有明显的上属义符一女,能立刻激活与女性意义或与女性相关的语义内容。而婴、婿等义符激活了与“女”相关的概念意义,但词的意义又与之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对准确认知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就这一点来看,义符与词义的一致性问题对外国学生的干扰相对大。在留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还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汉字本身高、低频的影响远远大于形声字义符的影响。但是,对于水平较高的留学生而言,受汉语语感偏弱的影响,容易将形声字规律过度泛化,甚至按自己的想法造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给汉语教学带来麻烦。

三、认知规律对形声字教学的启示

(一)组块模式对形声字学习的帮助

组块模式有利于低频汉字和义符的记}乙与学习。组块其实就是提供一个语境,可以是一个词,一组词或者一句话。认知规律指出,语义的记忆能够比非语义的记忆产生一个更深,因此也更有意义的代码。代码越深,记忆就越持久。所以,语境对于汉字的教学非常重要。除了汉字教学常用的组词、造句等方法外,根据形声字本身的特点,也有其独特的教学形式。低频词对词形的依赖度较高,因此要充分发挥形声字义符归类的作用。将义符相同意义相关的几个字组合在一起,能营造有效的意义记忆理解语境。如:“暮”,由于书面语的特色浓,对留学生而言使用频率相对低,即使多次讲解,记忆效果也并不好。但是一旦和高频的“晚”放在一起,首先“日”旁被提取出来,在头脑中有了“太阳”的形象,接着因为与“晚”有关,多数留学生就自然想到了太阳落山,最后“时间迟”的概念就容易激活了。这就是利用“晚”的含义来打通“暮”的认知障碍,使其意义代码易于被留学生提取。组块模式不失为帮助留学生解决阅读中生字障碍的一个方法。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解决义符的高、低频问题。当义符熟悉性低时,义符的激活量相对较低,整字的意义更易通达。这说明,有时候仅仅让学生强记低频义符的效果是有限的,需要整字甚至组词的方式辅助记忆。如“辛”,在告诉学生“辛字旁”的字大多都和神事、祭祀、宗庙有关后,要提供语境让学生去体会和揣摩。可以把“祈祷”、“祝福”、“祸福”连在一起教学并强调,因为两个字意义具有相关性,提供的信息强于单字,对“辛”的记忆效果也会更好。除了语义码在长时记忆中有统治地位外,以上事例也是以长时记忆的激活扩散模式为根据的,即从某一概念特征出发,通过联想,引出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其他概念和特征。从回忆的角度讲,在有线索的回忆任务中,提示或线索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回忆预期的目标。事实证明,在形声字教学中以义符和同义符的相关字作为有效线索有利于留学生对低频形声字和义符的记忆。要注意的是,学习者个别的经历差异有可能导致不同的联想扩散。对于留学生而言,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相比,他们的汉字学习和归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对其汉语词汇的扩散联想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这说明在留学生初识某些生僻的形声字时,教师就可以应用组块模式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加强记忆。另外,组块模式也适用非形声字的教学。例如,由于从字形上得不到任何线索,留学生对“布谷”的语义容易发生遗忘,如果将“布谷”与有义符语义作用明显的词如“喜鹊”、“乌鸦”放在一起记忆,就不易遗忘。这也是形声字对其它词教学的贡献。

(二)形声字的认知编码

认知心理学讲的编码就是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以利于储存和提取。由此可见,编码对认知的整个过程而言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再认知和记忆的效果。一般来说,以一种以上的通道编码信息,即为再认和记忆提供了多重线索,其再认和记忆成功率远远高于只有一种线索的呈现。组块模式是通过其他的形声字对目标形声字进行刺激,强化记忆。而同时,形声字本身就有多重线索提示的功能,这种功能加强了学习者对其感知、再认和记忆的能力。在形声字学习的过程中,大力培养留学生对形声字的特征进行编码的意识,是这一类字教学的关键。

1.重视结构教学

通过对有一定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欠缺汉语形声字的意识。形声字的数目和规律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但是这种意识的缺失对留学生汉字教学而言,的确是一种遗憾。因此,在留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形声字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首先,在形声字教学中重视声符和义符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形的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一开始接触到合体字,就不能忽视结构教学,即对结构的编码,将较复杂的信息分成易认识和处理的部分,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感觉和记忆。从语言认知的角度看,对于陌生汉字,字形的认知是强于字义的认知的。在分辨结构的过程中,义符自然而然也可以得到强调。有留学生认为“估”的义旁是“口”,这其实暴露了学习者对汉字结构的认识比较混乱,不够清晰。汉字结构是形声字要素之一,也是学习者分析汉字的切入。结构的明确识别是进行形声字教学的基础,没有结构也就很难谈论义旁和声旁。其实,汉字的结构类型并不多,经过不断练习,留学生基本能够知晓。有必要的话,可以使用中国小学生汉字启蒙学习时用的“田字格”练习本,便于留学生分清汉字结构,也便于老师检查学生对结构的掌握情况。其次,独体字的学习对形声字的教学有重要的帮助(伍巍郝晓梅2004)。义符提供了汉字形声字重要的语义信息,许多义符本身也是汉字,这种特性可能使汉字多数义符的熟悉性偏高,有利于对形声字字义的判断。除此以外,独体字的学习对洞察某些复杂的形声字结构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裳”字,有的学生不清楚义符是什么,独体字“衣”就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智”字的义符对留学生来说也不易辨认,如果独体字“日”得到了强调就容易得多。

2.“形、音、义”结合教学

义符在下和在内的识别率是较低的,例如“惹”从心若声,“闻”字,从耳门声。学习者往往将“*”、“门”分别误作两个字的义符。这是因为一个汉字中出现了两个常见义符,由义符在上和在外的认知优势导致的错误。这种情况需要联系字的结构、声符和意思来判断。教师要先在课堂上讲清楚结构的组合关系,然后指出“惹”和“若”,“闻”和“门”读音的相似性,并说明整字意义和义符的相关性,让留学生明白形声字声符和义符的判断过程,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感性地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形、音、义”三位一体是形声字区别于其他类型汉字的显著特征。从认知编码的角度看,这就是形声字优于其他汉字学习的地方。因为“义符”产生的某些意向表征非常有利于记忆,再加上“声符”对听觉的有效刺激,两者同时激活所产生的记忆有显著的持久性,遗忘率低。

(三)义符问题在教学上的处理

1.部分义符的规律性

单就辨认来说,义符在左还是在右并不是认知的难点。但是义符在整字中位置的灵活性,有时候会造成学习者记忆的混乱。特别是对形旁在右还是在左产生记忆的错误。对常用形声字的考察表明,大部分义符都是在左的,只有“ ”、“文”、“页”、“欠”四个常用义符总是在右。个别留学生误认为“裳”的义旁是“ ”,当然“裳”字对尚未了解汉语形声字的初、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的字,但是,在学习了“江”、“河”等字后,如果老师对“ ”的意义和在整字中的位置进行简单的归纳的话,不仅为以后学习“ ”为义旁的字在意义和字形的掌握上都打下了基础,而且也可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在义旁的教学中,还要讲清楚义符及义符变体,主要有“手”(孝)、“水”( )、“心”(十)、“火”(⋯)、“衣”(辛)、“刀”(U)等,这些义符两两之间虽然形式不同,但是表义范畴是一致的。作为独体字的义符往往在下,而变体的义符除“U”在右,“⋯”在下外,其他的往往在左。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讲解,留学生对义符的位置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义符判断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如对“堂”、“恐”等以前容易产生类似“裳”一样错误的字,都能对义符有正确的认识。其实,在课堂上用几句话强调规律性,即排除了潜在的干扰项目,会给学生的记忆减轻很多负担,能够帮助留学生更有效地记忆汉字。

2.重复对解决义符干扰的作用

义符在很多时候为形声字的学习提供着帮助,但是其干扰作用对认知也带来了许多麻烦。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能迅速识别某一模式,与人对某种模式的经验有关。由于人们多次、反复地识别一个模式,识别过程就可能变得越来越短暂,它对意识控制的依赖作用越来越少,完成识别可能越来越容易。这时识别就从有意识、受控制的过程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此看来,义符对词的干扰作用在初识陌生词的时候会达到干扰的顶峰,这是因为,陌生词对词形的依赖度相当高,但是这种干扰会随着词出现次数的增多渐渐减弱。事实证明,“听”、“拼”这些高频词并不构成学习的难点。就算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认知率也是相当高的。因为这些词都是课堂上的高频词,重复次数多,已经让留学生形成了长时记忆甚至永久记忆。而“婿”这样的字只要说明“女子的丈夫”,很容易就明白了与义符的联系。多次重复可以逐渐减小甚至完全抵消义符的干扰程度。因此,对这类存在义符干扰的词来说,主要的对策是将其变陌生为熟悉,变低频为高频,这一变化过程应该在教师课堂活动、教材课文内容以及课后练习三者的共同强化中得到实现。

四、结语

本文从汉字认知角度对形声字教学作了一些论述。通过预测难点发现,形声字学习的难点主要在于义符的有效识别和结构的准确认知。从提出的解决方法来看,要解决形声字认知的难点,应该利用记忆的特点,并且要强调义符、声符以及结构在教授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三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解决教学难题。形声字“形、音、义”一体的特点是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始终应该注意和贯彻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