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协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复杂多样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动机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了解教育过程当中的诸多心理因素,并对其发展规律充分认识,使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短短40年间,经过研究和发展,该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又一理论基石。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的过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一理论包括三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1)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联结,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到反应联结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尝试一系列错误而达到的;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之中。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行为即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s)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s)。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或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或反应。而学习就是一种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强化的程度越高,则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强。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构成三角互动的关系。学习的产生来源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还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评价和信念。自我效能越高,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则越大。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者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在学习情境中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去认识、辨别和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扩大和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主动的和整体性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以布鲁纳与奥苏贝尔为代表的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阶段和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新的认知派学习理论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成体系,又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延伸。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因内在的需求而求知的过程,个体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良好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人类的求知欲望源于需求;个体经学习而成长,最终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反对传统的无意义学习,倡导有意义学习,也就是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