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与认可程度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能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与社会需求和期望尚有很大的差距, 反映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甚合理。为了保证所确立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 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 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 借鉴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 立足我校所处地区的特点, 学生毕业取向及我系教师的专业研究优势, 对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及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科学的设置。
一、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的确立
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 预测心理学将有更快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中居于心理学应用领域前两位的是心理咨询和中小学心理卫生。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趋突出, 研究表明有10 %至30 %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的心理问题也在与日俱增, 急需大批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去解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 – 7500 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 照此依据2002 年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人21652万, 推算我国中小学所需学校心理学专职人员约30000人, 按照每年培养600人, 尚需50年以上才能满足要求。因此, 在高校开设服务于学校心理学课程,培养合格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是时代所需、教育实践所需。我校于2004 年设立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我校教育系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我们确立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是立足四川,面向西部,逐步辐射全国,培养素质全面的,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及其他专门人才。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与认可程度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能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与社会需求和期望尚有很大的差距, 反映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甚合理。为了保证所确立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 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 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 借鉴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 立足我校所处地区的特点, 学生毕业取向及我系教师的专业研究优势, 对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及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科学的设置。
一、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的确立
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 预测心理学将有更快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中居于心理学应用领域前两位的是心理咨询和中小学心理卫生。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趋突出, 研究表明有10 %至30 %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的心理问题也在与日俱增, 急需大批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去解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 – 7500 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 照此依据2002 年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人21652万, 推算我国中小学所需学校心理学专职人员约30000人, 按照每年培养600人, 尚需50年以上才能满足要求。因此, 在高校开设服务于学校心理学课程,培养合格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是时代所需、教育实践所需。我校于2004 年设立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我校教育系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我们确立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是立足四川,面向西部,逐步辐射全国,培养素质全面的,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及其他专门人才。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
(一)教育部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本科培养目标
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 21 世纪心理学人才所需
根据21 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 专家指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应当以基础科学训练和专业基础训练为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素养不仅包括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更应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技能则包括心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测量技能、社会实践技能和其它一些更为基础的技能, 如数学、统计和生物学的技能。据调查, 本科普通心理、认知心理、应用心理和生理心理四个专业的前六门专业基础课几乎都包括了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发展心理、心理统计和心理研究法这五门课程。其它一些课程, 如社会心理、生理心理、认知心理等排名虽不在最前面, 但在各专业课程中都被列出且处在比较靠前的位置, 因此, 这些课程也应作为各专业共同的专业必修课程来设置。还有一些课程如人格心理、心理测量、神经心理等则有较大的偏向性, 此类课程可以考虑作为一些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高等数学、解剖生理、计算机应用、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课程在本科公共基础课中的被择选率较高, 应考虑作为各专业共同的公共基础必修课。
( 三) 国内众多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
从国内众多高校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来看, 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典课程与学科进展课程有机融合。各个学校都将心理学的经典类课程, 如心理学导论、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等, 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核心基础课程。同时各个学校也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特色, 将心理学的不同领域的最新进展融于课程体系中, 使得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都各具特色;2、重视基础知识。各个学校都比较重视本科生的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通过开设心理学的通识类课程、方法类课程等, 加强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四)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训练质量不高等问题, 尤其是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用人单位提出要增加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等) , 特别是增强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联系实际, 扎实掌握好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及其特点
通过对国内心理学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 我们明确了专业定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设置。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的课程分为四个平台, 并实行学分制,分别是素质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
素质教育平台由素质养成必选课、选修课和创新与实践活动两部分组成,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为必选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旨在加强学生人文修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此类课程总学分4 学分, 占课堂教学学分数的2. 22%。通识教育平台,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开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外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语文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此类课程总学分55学分, 占课堂教学学分数的30. 56%。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高等数学、中国历史与文化、自然科学导论、社会工作概论、逻辑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可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开设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史、神经生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心理学实践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类课程总学分82学分, 占课堂教学学分数的45. 55 %。专业教育平台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主要开设变态心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学生心理档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广泛而扎实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基础。此类课程总学分25学分, 占课堂教学学分数的13. 89%。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都开设了实践课,首先, 确立实验课教学体系, 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其次, 通过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 让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学校、司法等部门将所学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此类课程总学分28学分, 占课堂教学学分数的15. 56 %。课程设置体现了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性。所开设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涵盖了教育部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指导性意见规定的所有课程及心理学学科基础课。在专业基础教育方面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的重点课程包括心理学概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则包括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这些课程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事社会实际工作, 都是最为基本的。在文化科学素养方面, 突出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 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类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知识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工作方面开阔眼界和思路。
2、突出应用性。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是青少年犯罪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设置上更加突出应用性, 课程力求务实, 用得着, 着眼于现实教育情景中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 主要课程包括咨询心理与治疗、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学生心理档案、广告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指导等。这些知识为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广泛而扎实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基础。
3、重视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中重视实践性, 增加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中,增加了课程的实践内容, 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问题调查, 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理解和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 课程总学分28学分, 占课堂教学学分数的15. 56 %。同时加强实验教学。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 成立了普通心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仪器实验室、多功能行为观察室、多媒体开放心理实验室。实验教学既包括实验室实验, 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 使学生的学习——科研真正地实现一体化,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