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学校课程领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日趋严重。中小学校心理教育t 作者应当明确心理健康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区别,明确其独特的课程地位和性质,深刻领会该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意义。

从根本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具体而言,有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治疗性目标,因而需要提供三个层面的服务.这就是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相应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少数学生、个别学生。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目标是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心理咨询等教育模式来实现,而对极少数学生的严重心理功能障碍则应转介到医疗机构作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发展性问题进行指导和预防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从基本特征看,具有以下几种性质:计划性,也就是说,依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和评价;目的性,心理健康活动课侧重学生良好自我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可以看出! 这些目标都是发展性的和预防性的目标;经验性,心理健康活动课既重视综合经验,也蓖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经验。同时,它还注重在学生之间分享成长的经验,经验分享便是学生接受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