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鲤 波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 本文在对中国1984、 20 04年旅游心理的研究文献和专著进行检索的基础上,从旅游心理学的
定义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旅游者心理及行为、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及旅游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六个
方面,对中国近二十年来的旅游心理研究作了回顾、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 词 中国;旅游心理;述评
旅游 心 理 学的研究,自八十年代早期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旅游心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等渐趋统一;而在这个趋势之下,又有着一些可喜的变化,如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应用研究渐受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国二十年来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总结,试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未来的旅游
心理研究有所参考,少一些重复,,多一点创新。
一、 关 于 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的研究
心理 学 是 研究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①。而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是“旅游”这一社会现象中与人有关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旅游现象所涉及的人员如此众多,旅游心理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去研究,这就涉及到了研究对象的选择。这是一个有净议的问题。争_议的焦点集中在要一不要把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管理者)纳人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以邱扶东贾静为代表的一派承袭了小爱德华(小爱德华·J.梅奥)等的观点— 旅游心理学只研究旅游者·,并认为这样做更有心理学色彩;而以屠如骥、刘纯等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除了旅游者之外,旅游心理学还应当研究旅游从业人员。近年 来 ,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研究的深人,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要不要研究旅游者与旅游业的互动。孙喜林等认为,研究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的互动是旅游心理学的取向之一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心理进人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范畴③。旅游 地 居 民是否应当纳人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地人的好客程度是旅游者所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④。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知、学习及其行为与心理承载力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而事实上,一些论文已经开始关注旅游地居民,如刘丹青(2000),王洁等
二、 关 于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 学 所 使用的方法主要一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旅游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子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沿用了上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屠如骥等(1986:11一14),张树夫(2001:8一10),刘纯(2002:14一15)。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描述法(psychogiaphics)探讨人们生活方式的特点— 他每天的0常工作、活动、兴趣、看法、价值观念、欲望和对事一物的认识(小爱德华等,1987:123),这些内容与旅游偏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翔实的研究将有助于旅游市场细分及旅游营销。刘纯(2002:110一113)谈到了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关系。不过,,国内的研究并未就此问题深人下去。旅游 心 理 学与普通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普通心理学在研究中多用观察法、实验室实验法,而旅游心理学则多用现场咨询、问卷调查、档案研究。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两个原则:客观原则与交往原则。研究旅游心理现象时,尤其须重视交往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进行动态的研究⑤。一些 普 遍 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在旅游心理的研究中,如实证分析(陆林,1997)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张卫红,1999)等。此外,要注意不可采用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孤立、静止‘、片面地研究,而应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注意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所研究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 关 于 旅游者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对旅 游 者 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内因和外因。内因即影响旅游行为的内在心理学因素,主要有知觉、学习、人格(即个性)、动机和态度。外因即社会影响,主要有角色和家庭、参照群体、社_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群(参见小爱德华等,1987:23)。中国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者关于外因的研究较少,鲜有建树。尤其是“文化和亚文化群”这一范畴,许多旅游心理学的著述较少涉及。有的著述提到了文化、亚‘文化与旅游行为的关系,但仅仅是介绍西方成果而已,并没有研究中国的问题⑥。亚文化的基础可以是种族、语言、年龄、社会阶层以及其他因素(小爱德华等,1987:292),旅游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完全可以沿着这些方向深人下去。旅游 动 机 和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颇受旅游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现代人的旅游动机可分为三种:求补偿、求解脱及求平衡。对一定程度的单‘一性需要(求安、求稳)与一定程度的复杂性需要(求新、求异),追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和协同,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王艺,2001)。对旅游动机的研究大多从分类的角度进行,而事实上,还可以依据旅游的精神及文化价值来划分旅游动机的层次。张卫红(1999)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将旅游动机分为5个层次:放松层次、刺激层次、关系层次、发展层次及实现层次,并指出,绝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仍处于初级的放松层次。邱扶东(1994)指出,旅游动机具有如下特征:起动性、方向性、强度的持久
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在一 个 比 较具体的或者说狭义的层面上,可将影响游客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稳定性因素(生理状态、国籍、种族、阶层、生活经历、教育、职业、性别、年龄等)和非稳定性因素(交通、餐饮、风俗等)(周雪晴,2002)。旅游行为既包括个体对旅游目标的趋向行为,也包括对旅游目标的回避行为(薛群慧,2000:11)。后者亦即人们为什么不旅游的问题。旅游心理障碍(朱丽泽,1987)或者说旅游障碍(刘纯,1987:105一106)是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国内对回避行为的研究较少,这种研究状况暗含着一个假设:人们在经济、时间及身体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旅游需求。可是,这明显是不成立的。比如说,一些有成就的企业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就很少休假出去旅游。人们也可以从其他领域的经历中寻求单一性和复尸杂性(小爱德华等,1987:202203)。旅游者行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导游(刘纯,1988;蒋冰华,2002)与旅行社、(张朝枝等,2002)0旅游 者 挫 折感的产生,直一接来源于旅游过程未能满足的需要或者旅游过程中的一些其它因素。求尊重、、求宣泄‘、求补偿是投诉宾客普遍的心理需求(李灿佳,1986:175;李祝舜,2002)。投诉的原因很多,根据具体的原因可将投诉心理分为若干类型,对其中每一类型都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刘爱琳(2000)便对旅游购物投诉的原因和心理进行了研究,将旅游购物投诉的原因归结为:主观因素,即服务方存一在的原因,包括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不到位;客观因素,指服务主体之外的造成游客投诉的因素。周雪晴(2002)分析了游
客不投诉的心理,认为游客不投诉的原因包括:不知道投诉的相关程序、认为问题不会得到解决等。
一些 研 究 者对特殊群体的旅游心理进行了研究,如大学生(霍力等,1997),农村居民(郑群明,2004),云南游客(肖俊辉等,2002)0
四、 关 于 旅游服务心理的研究
关于 旅 游 服务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酒店服务、旅行社服务(包括导游服务、售后服务等)、交通服务、旅游商品服务等(屠如骥,1986;薛群慧,1996;刘纯,2002)。服务态度、语言、技术、项目、时间及时机等与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旅游服务的研究还可以时间为变量,从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终结阶段3个方面来探讨旅游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变化,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服务策略⑦。这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很好地研究了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这一对矛盾。赵彦 辉 ( 1999)从客人心理预期的角度罗列了几种服务类型,并将之归结为两类:功能服务与心理服务。
前者是解决客人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各种方便的服务;后者则是在为客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
让客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他还强调了了在功能服务基础上的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对旅 游 业 的六大要素,可以分别研究对应的消费心理及针对性的服务。如“食”:温平(1995),伶国恩(1998);“住”:李秋洪(1987);“购”:屠如骥(1985:110一129),吴赣英(1992),刘爱琳(2000),陈秋萍(2001)等。刘纯(2002)在“旅游企业服务心理”部分也研究了旅游者食、住、行、游等方面的心理及应对服务措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娱”的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要素”的提法对研究者的影响⑧,或者说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研究者对“娱乐”这个宽泛而在某些时候又显得很敏感的话题的谨慎态度。
五 、关 于 旅游管理心理的研究
一些 研 究 者从个体、群体、领导及组织等方面研究了相关心理与行为(屠如骥,1986;甘朝有等,1995;张树夫,2001);有的对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涉及到压力、劳动心理、冲突等方面(刘纯,2002)o员 工心 理 挫折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外部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管理因素)与内部原因(个人生理因素及需要冲突)。员工挫折后的对抗行为有理智性的与非理智性的两大类(李灿佳,1986:200一205)0娄世娣(2002)认为引起挫折的原因包括:个人能力与I.作要求不相适应;个人兴趣、爱好与I作性质相悖;个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及社会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应对的措施有:教育员工正确对待挫折;对受挫员工.采取宽容态度;改变受挫员工的环境;让受措者释放不良晴绪;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所谓 心 理 防卫.,是指用种种方式来处理否定性的情感,进行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心理防卫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有助于旅游业的质量提高,旅游业的运营中要注意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防卫.(吴正平,1987)。分析 与 事 一故发生有关的心理因素,以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在旅游业的实践中有着重要一意义。季少康(1994)研究了船舶恶性事故中服务人员的心理因素。有的 旅 游 者喜欢在旅游胜地乱涂划,这问题一度使管理者大伤脑筋。李秋洪(1984)指出,利用旅游者希望把自己与旅游地联系起来,获得别人承认与尊重这一愿望,可以推动他们为旅游地做点有益的事。实施的策略有“带走”与“留下”两种。笔者认为,诸如此类在心理学背景下得出的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策略,与那些仅从旅游伦理角度的号召(如“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相比,其效用之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六 、旅 游 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1. 旅 游 资源开发
岳柞 第 ( 1990:169一182)谈了旅游资源的心理效应、开发旅游资源的心理原则,并指出在设计、开展旅游活动时,应当处理好的一些关系:趣味性与知识性、奇异性与熟悉性、稳定性与变化性、观览性与参与性、实用,t与象征性等。缪家 福 结 合旅游审美心理,指出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1)考虑到西方人及中国青少年喜动不喜静的性格与中国“万物静观”的传统欣赏习惯不协调,为满足他们好动、求新奇、求刺激的心理,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旅游景观声情并茂的立体审美效果(对于博物馆来说,尤其如此);(2)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文化层次的旅游者的欣赏习惯及旅游心理,应开发一些无人工痕迹的、纯美的自然风光旅游区⑨。管宁 生 ( 1998)对旅游者游览园林的心理进行了探析,指出不同的园林游览者具有不同的游览心理,因此,在园林开发时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景观及活动。
2. 旅 游 宣传促销
旅游 宣 传 过程中应采用如下心理策略:知觉策略、模仿与暗示策略、情感与理性策略。利用知觉对象的组.合原理(如接近律、闭锁律等),可以增强旅游宣传广告的效用。同时,旅游宣传广告要重视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兴趣、需要一、动机、情绪、期望、个性等旅游者个人的心理因素)与客观因素(旅游宣传和广告信息本身的各种特征,如颜色、声音、形状、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薛群慧,2000)0赵路 等 ( 2002)对上述心理策略中的暗示策略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暗示的渠道有:视觉暗示、听觉暗示、触觉暗示等。旅游宣传中,直接劝说的方式辅之以不同的心理暗示方式(如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个人 的 心 理行为总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通过某些社会心理途径,如群体内的交往沟通、权威暗示、中立舆论及时尚风气等,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李秋洪,1985)0旅游 宣 传 在方式、内容、形式及规模等方面要顺应旅游心理的一般规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两点:其一,激发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其二‘,消除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心理顾虑(魏星,1990)0
七 、 结 语
近二 十 年 来的研究构建了并逐步完善了旅游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而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社会心理在变化,旅游心理学的研究也应不断深人,拓宽,还要注意加强应用领域的研究。旅游心理学的学科属性就决定了这一点。同时 , 旅 游心理学的研究应注意两点:(1)要注重实证研究,因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实验及定量研究;(2)要一适时关注国外的进展,而不可闭门造车‘。旅游 心 理 学的研究方法与旅游学的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尤其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且不可或缺的问卷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有的旅游研究者避开了旅游心理的研究,有的研究了旅游心理,却避开了实证研究。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 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② 邱扶东旅游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2
③ 陈筱旅游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07-210
④ 小爱德华·J.梅奥,兰斯.p.贾维斯著,南开大学旅游系译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一,1987:227
⑤ 陈筱.旅游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5
⑥ 刘纯.旅游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3-145,
⑦ 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09一一147
⑧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许多旅游研究文献中提的是“旅游业的五大要素:食、住、行、游、购”
⑨ 薛群慧旅游心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214-217.
参考文献:
1 陈秋萍旅游购物的心理误区与调整对策〔Jl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7-11
2 陈筱旅游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M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 管宁生当代旅游者游园心理探析— 兼论园林营造的针对性[Jl中国园林,1998(4):19-21
6 霍力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l .商业研究,19917(3):47-48
7 季少康船舶恶性事故中的心理因素【Jl,大众心理学,1994(6):31-32
8 贾静旅游心理学仁M工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9.蒋冰华导游对游客的心理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106-107
10 李灿佳旅游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1986
11李秋洪睡硬板床的旅游者【J」大众心理学,1987(1):23
12 李秋洪谈谈旅游宣传中的几种社会心理策略EJ」大众心理学,1985(3):34
13 李秋洪顺应游客心理根除乱写乱刻[J工大众心理学,1984(5):.35
14 李祝舜旅游者的挫折感和投诉心理研究【J7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0-54
15 刘爱琳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J7.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40-42
16 刘纯旅游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7
17 刘纯论导游的心理品质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JI社会科学家,1988(1):54-60
18 刘纯旅游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 刘丹青论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生成和培育[Jl湘潭大学社_会科学学报,2000(6):112-114
20 娄世娣当议挫折心理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Jl ,商业研究,2002(7):136-138
21 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 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Jl人文地理,1997(1):6-10.
22.吴正平旅游服务与心理防卫〔J]大众心理学,1987(6):37
23.邱扶东旅游动机浅析[J〕大众心理学,1994(l):8-9
24 邱扶东.旅游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
25 屠如骥旅游服务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6 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27 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28 王洁影响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因素探析— 以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仁J〕思想战线,2002(5):56-
59
魏星旅游宣传应讲究旅游心理「N〕中国旅游报,1990-4-11
温平旅游饭店餐厅顾客心理剖析及对应的有效服务仁J于旅游学刊,1995(3):22-25
吴赣英旅游者购买心理与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J〕企业经济,1992(4):37-39
小爱德华·J.梅奥,兰斯·P\”贾维斯著,南开大学旅游系译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肖俊辉云南游客的旅游心理行为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5):53-5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薛群慧论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J7思想战线,2000(4):102-104
薛群慧旅游心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一,1996
岳柞第旅游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张朝枝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02(3):35-39
张树夫旅游心理学[M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张卫红旅游动机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Jl.山西则经大学学报,1999(4):10(}一.103.
赵路旅游促销销妙用心理暗示〔Jl .经济论坛,2002(21):34-35
赵彦辉注重客人心理做好旅游服务【i〕丹东师专学报,1999(3):93
郑群明农村居民的旅游态度和出游特征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科学,2004(3):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