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创伤研究和救援行动开始于l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之后,在那次火灾中,共有300余人遇难,其中288人是中小学生,另有13O名重伤员住院。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省区市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2004年l1月上海成立了首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展免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O07年1月,广东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联盟,旨在打造完备的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而国内对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对唐山大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状况等少量研究,以及2005年底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地震后,李磊琼通过对将儿童经历地震灾难和团体咨询转变过程归纳为了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l:惊恐元助。表现在情绪上为沮丧;在认知上为信念受到挑战;在行为上为失去控制感。

阶段2:儿童式早熟。灾后的生活使儿童体会到父母家庭的重要,学着独立自主,但仍带着儿童的纯真来看待生活的变化。对政府、亲人、朋友的帮助表现出感激,但危机感仍存在。

阶段3:摆脱负面情绪。通过心理重构,情绪得到放松,对地震危机意识变得积极。

阶段4:心理转变和升华。表现为情绪上获得平静,认知上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行为上产生有效因应,自我效能提高。比如:通过回忆地震中人们的相互帮助,政府、社会的大力援助,更深刻的感知到地震的正面意义,积极对待地震后的重建事宜和今后的学习生活。此研究为重大灾害后儿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参考资料。

汶川地震后,心理干预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立即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灾后心理保健手册,心理学专家及相关专业的志愿者也纷纷进人到重灾区进行心理防护工作。但同时也存在着协调困难、标准不统一、各立门户等问题。有时候对同一批孩子做了好几次的心理干预,甚至引起当地受灾群众反感(2008年5月25日《新京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