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状况已经起了巨大的变化。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市场转向了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生产厂家也把侧重点由注意力变成了购买力,曾经风靡一时的“眼球”经济已经降温。人们的这种生活水平的上升也刺激了他们对更多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同时还不断产生新的消费需要。现在的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价廉物美”的阶段,质量效能好、经久耐用、价格适宜这是一方面;而更多的消费者则是喜爱新产品,重视商品款式和社会流行式样,信任名牌、追求名牌,讲究装潢和美观,注重商品包装的艺术性。因此,产品设计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心理方面包括审美情趣的要求。
一、新时代消费主体的主要特征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使消费热点出现巨大的变化,消费趋势也异常超乎想象,并且使消费的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说来,消费主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年轻化。青年一代的消费热情引出了众多的消费热点和时尚,成功人士的年轻化带动了消费主体的年轻化。
(二)技术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各行各业对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一代消费者对新技术反应极其敏感,他们善于捕捉世界的微妙变化。
(三)富裕化。据对全国14个城市居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在买车、买房、旅游、留学、办公司、买股票、子女教育等新的支出方面已经占了居民全部收入的72.4%。可见,产品消费中由过去低价位产品为主转变为电脑、汽车、住房新三大件高价位产品为主。
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一)求新心理。在购买商品时追求新产品、新花色、新款式,即追求流行时髦的商品。尽管这类商品价格普遍偏高。其实用价值也不比老产品好多少,但由于人们这种求新心理追求一种新鲜、新潮的感觉,所以新产品往往比较畅销。(二)求名心理。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而对其他非名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不屑一顾。
(三)好奇心理。在购买商品时,追求新奇、特别,注重所购商品要与众不同。新奇的商品交易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兴趣和欲望。
(四)习惯心理。在购买行为中往往是凭自己的习惯不加选择地购买商品,主要体现在日常用品的购买中。
(五)同步心理。指消费者受相关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从众心理。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往往希望与周围的相关群体保持同步,所以大众化的商品容易产生同步购买心理。
(六)求美心理。即对美的产品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长盛不衰的购买心理,因为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
三、新时代的消费心理对营销产生的影响
人们一般都认为成功的营销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广告宣传以及营销人员的营销技巧等,但却往往忽视了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因素。许多企业与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由于没有注意到消费者心理,而使看似巧妙周详的营销策划功亏一篑。
四、消费者被隐藏的心理因素
(一)人们的普遍心理。虽然社会中人的心理千差万别,但是也存在一些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如人们对颜色感受,红色使人激动、兴奋,蓝色使人平静,绿色使人感到清凉等等。产品生产厂家和营销人员应善于了解并利用这些普遍心理。国外的生产厂家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发现用绿色包装的糖,销售状况很差。化妆品决不能用棕色和褐色的东西包裹,蓝色的食品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快等。
(二)不同的民族心理。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心理,如中国人含蓄宽容、善忍耐、勤劳勇敢,而美国人则粗犷、直率、喜欢冒险;白色在西方人眼里是纯结的象征,但在我国则更多地表示哀伤;熊猫为日本人所喜爱,而阿拉伯人非常忌讳。商品营销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营销地的民族心理相适应。据说日本的索尼公司为在泰国推销其产品,精心设计了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可谓设计精巧,独具匠心,突出索尼公司的优美音色、音质等良好性能。但正是这则广告使索尼公司的产品在泰国受到抵制。因为泰国人认为这则广告的某点创意伤害了他们的民族感受。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我国企业的兔毛纺织品销往澳大利亚时受到冷遇。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探测民族心理的重要性。
总之,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众多因素之中,消费者自身的动机、知觉、学习、信念、态度和文化素养与传统风俗等心理因素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通常上述几种心理需求并不都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交叉的。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被两三种心理因素所左右,甚至更多,所以多因素复合的营销策略我们更加要注意。
摘自:《商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