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属于传染性疾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最近几年,我国肺结核感染人数在不断增加,目前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肺结核的发病早期,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可有效治愈疾病。但是,因为其具有传染性,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时,情绪会低落,自卑担心受到社会的歧视,从而造成患者负面情绪较大,抑郁、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即使给予及时药物治疗,若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仍会影响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 年我院治疗的120 例青年和老年肺结核患者,均符合结核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0
75 岁,平均年龄60 岁。男,80 例(67%);女,40 例(33%)。60 岁以下80 人,60 岁以上40 人。针对以上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明确病情及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护理,以期达到满意效果。
2 常见的患者心理
2.1 焦虑
肺结核具有传染性、迁延性,长期的慢性消耗可导致体质的下降,可造成患者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等,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患者易为病后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问题担忧,为疾病对前途是否产生影响而担忧,焦虑主要表现为失眠、紧张、害怕。
2.2 孤独
肺结核是主要呼吸道传染病,周围人群因害怕被传染而冷落和疏远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同传染病患者的接触频率下降,会使患者感到生活范围、社会关系等受到各种限制。多数患者患病期间十分关注亲友、同事对自己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产生紧张情绪,往往采用回避的态度。
2.3 自卑、自怜
由于病程长,尤其初治失败的患者。感到自己给家庭和他人带来累赘和不幸,对生活失去热情。患者常常产生自卑、自怜的心理,内心有无限的委屈与怨恨需要发泄。他们会产生自责心理,感觉自己给家庭和周围的人带来了负担。
2.4 主观感觉异常
患肺结核后,患者角色强化,过分认同疾病态度,会导致患者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对外界声音、光线、温度也异常敏感,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心跳,对体位、姿势等高度关注。
2.5 退化心理
患者表现为依赖性强、无所适从,情绪波动,易激怒,情感脆弱,易受伤害等心理特征。有的患者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因小事而发怒;有些患者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与自我存在为准则。
3 心理干预
3.1 情感支持
肺结核患者与正常人一样,渴望和他人交流,被人理解。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尊重患者人格,主动与其建立真诚、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理解患者的处境,关心他们所体验的、鼓励他们将内心的痛苦倾诉出来。如果患者出现伤心流泪的时候,尽量不要阻止,让其将负性情绪宣泄出来。同时,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道德需求,安慰疏导患者,合理安排探视,使其受到乐观、热情、健康生活态度的感染,消除焦虑、抑郁、恐惧的情绪。
3.2 医疗信息
在护理过程中告诉患者现代的治疗手段,能治愈绝大多数肺结核,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肺结核具有传染性、迁延性,尤其是初治失败的患者,需要了解与自身疾病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如何治疗及治疗的副作用,需要了解如何保持舒适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所以,医护人员及时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知识,告诉患者防止传播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防止传染技巧。
3.3 心理支持
对排菌的患者进行治疗,他们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家庭对患者的影响作用,主动与家属联系,告诉他们预防的方法。鼓励家属多来探视患者,提供关怀和支持,鼓励患者之间的沟通,可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3.4 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
如病房的环境,同病房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之间的关系。医护及护患之间的关系,都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鼓励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缓解内心的苦闷与不安。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也可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
3.5 做好肺结核病的宣教工作
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向患者说明治疗情况,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给患者的亲属做好必要的知识宣传,争取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完成全程的治疗。
4 结论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积极心态,消除恐惧、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彻底控制结核的目的。上述120 例肺结核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心理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均能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正是体现了护理在疾病的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