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一种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全球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排行榜中位居首位。统计表明, 近几年35 岁以下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10 万人左右。宫颈癌作为一类恶性癌症, 而且是发生在女性的性器官上, 往往带给患者严重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加之目前宫颈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往往进一步加重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引起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生化免疫等多方面的改变, 加重患者的病情、降低临床疗效。心理和生理状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康复,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研究结果证明, 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宫颈癌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治疗,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对宫颈癌患者要重视心理护理。现综述宫颈癌患者心理干预研究进展如下。1 宫颈癌患者心理特点

张意玲等的调查结果认为, 患者入院时焦虑和抑郁心理并存, 手术前焦虑评分明显升高, 出院时抑郁和焦虑心理均缓解, 术后2 个月、6 个月焦虑评分轻微升高、抑郁评分升高明显。

1. 1 焦虑障碍 宫颈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 往往带给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时日不多的焦虑及对未来不能掌控的恐慌。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常出现对癌症复发的担心, 因为失去女性特征而担心出现性生活障碍、担心夫妻感情、家庭幸福以及家庭的完整性受到影响, 丧失生育能力往往也会带给患者明显的焦虑不安, 尤其是未婚未育或无子女的患者。高额的治疗费用也会带给患者焦虑紧张。部分宫颈癌患者夫妇双方或一方认为此病具有传染性, 害怕性交会引起出血、加重疼痛并影响治疗和疾病的康复。

1. 2 抑郁障碍 抑郁症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动力不足、乏力懒动、悲伤悲观、长吁短叹、动辄哭泣、无助无力无能、自卑、负罪感、多虑烦躁、坐立不安、易激惹、食欲不振、睡眠障碍, 影响社会功能, 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人际关系破坏, 不愿出门,不愿见人, 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工作的能力, 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宫颈癌是一类病耻感较明显的疾病, 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丢人、见不得人、自卑等感受, 使其不愿意表达不良情绪, 并且常常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 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和交流, 变得压抑而自闭。宫颈癌常常带给患者“ 倒霉、不公平” 的感觉, 患者出现委屈、愤怒而无助感。子宫切除意味着女人的生殖功能的丧失, 患者容易出现“ 自己不完整” 、“ 自己不是女人” 等自我否定的想法, 出现低落、孤独、绝望、无助等不良情绪。家庭和社会的情感支持不够会让患者出现孤独感、无助感, 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可爱, 进而觉得生不如死, 出现自杀意念甚至行为。

2 宫颈癌患者心理相关因素

目前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导致所形成。

2. 1  生物因素 

2. 1. 2 躯体因素:宫颈癌可以出现阴道流血、腹痛、低热、纳差等躯体症状, 宫颈癌手术前后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性激素水平降低, 术后可以出现出血、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 宫颈癌根治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狭窄、缩短、弹性消失、分泌物减少、阴道干燥、内分泌改变等身体不适症状。这些躯体因素都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

2. 2  心理因素 患者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个性富于情感、易脆弱、敏感的患者容易患有抑郁症。个性要强、追求完美、细腻的患者容易患有焦虑症。个性不成熟、比较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患者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情绪化行为。性格内向的患者出现精神心理症状的可能性高于性格外向的患者。

2. 3 社会环境因素 

2. 3. 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是否清新、环境是否安静、住房是否宽敞、交通是否便利、经济是否富足、饮食是否可口、卫生是否整洁等多种因素,如果患者处于不良的环境中, 就会增加生理和心理的应激状态, 出现厌烦、烦躁、紧张、抑郁等症状。

2. 3.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宫颈癌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 包括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等。研究表明, 宫颈癌患者的人际关系敏感, 其焦虑、抑郁的发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抑郁评分随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等社会支持水平增高而降低。获得家人支持和陪伴、获得单位同事和朋友的关心和理解的患者情感比较满足, 情绪比较稳定, 心理状况比较健康, 而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比较少的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 宫颈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3. 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态度要热情、和蔼、主动,以平等、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获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不仅提供生活护理、配合治疗, 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让患者认识所患的疾病, 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1)入院当天:护理人员主要是使患者了解相关医学知识, 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推动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心态平和的接受手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耐心、细致地用通俗的语言告知患者宫颈癌的相关医学知识,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介绍医院目前治疗宫颈癌的具体技术水平, 介绍同类疾病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 消除患者对宫颈癌、对即将到来的手术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提供情感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前准备:术前2 ~ 3d向患者讲解术前准备的内容、目的及注意事项, 注意避免感冒, 告知患者进行阴道准备的重要作用, 并充分讲解如何对外阴进行清洁和保持。介绍手术麻醉方式、体位、手术过程、患者的配合方法, 使患者对可能出现的不适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为预防术后相关的肺部并发症, 认真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的具体方法。术前1d 对手术区域进行备皮。术前晚20 :00以后禁食, 22:00 后禁水, 要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休息。(3)术后护理:术后重点预防手术相关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注意尿液与引流液的性质、量, 保持引流管及导尿管通畅, 引流袋每天更换。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早期活动对患者身体康复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并指导患者的活动量由小到大, 活动范围逐渐扩大。(4)出院护理:出院前向患者详细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在患者离开医院后定期以电话形式进行随访, 询问患者康复情况, 并介绍相关的保健康复常识, 指导患者用药, 提醒患者复诊的时间。

3. 2  环境与饮食 病房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通风、光线充足、色调和谐、美观, 无异味, 宽敞, 生活用具安全、方便, 床单干净舒适, 利于减少患者不良心理。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 声音低, 尽量避免出现大的噪音影响患者。饮食方面宜营养均衡、少食多餐, 符合患者的口味等。

3. 3  个体化心理干预 关注产妇的性格特征, 灵活运用精神动力学技术、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支持性治疗技术等心理学方法, 有针对性的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 使患者认识到负性情绪对身心及疾病康复的不良影响, 有效控制情绪反应。手术、放疗、化疗等因素会改变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 进而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自尊感、自信心。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 使患者认识到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一种正常的存在状态, 保持平和心去接受,保持积极心去面对,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理是否完整, 而在于为整个人类有多少的创造和价值。研究显示, 干预后患者自尊评价及情绪情感均高于干预前, 对癌症患者的个别咨询或集体咨询能增强她们的自尊感和完善自我概念,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采用应激处理与应对技术, 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应对方式, 增加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催眠、生物反馈、主动放松和指导性想像等对患者进行行为训练, 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能抵消患者生理和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 帮助肿瘤患者减轻心理应激和躯体并发症, 使身体、心理、精神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帮助个体以更健康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挑战。肖水英对宫颈癌患者采用心理分型护理干预方法, 即在患者治疗前先针对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划分缘大类,进行逐一排除, 改变临床的心理状态,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3. 4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四个方面:自我、家庭和朋友、工作或学习及宗教信仰。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常常很在乎家人或周围的人对自己看法, 且因疾病原因容易产生内疚及自责的情绪。因此, 要重视家庭的和谐与健康, 呼吁家庭成员加入患者的康复计划, 护理人员要及时和患者的家人朋友沟通, 使其认识到患者的心理特点, 更多的关心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变化, 让患者体会到家庭及社会的关怀, 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积极面对人生。研究显示, 建立家庭干预, 加强社区癌症支持系统, 及时发现患者婚姻及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供解决方案,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建其社会功能。不同患者有着不同的社会支持需求, 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支持需求也有所不同。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充分利用医护人员提供给患者的一般心理支持、患者之间的互助支持及家庭社会的支持治疗, 有针对性的为患者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研究结果表明,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进行调节, 充分发挥亲情的支持辅助作用, 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疼痛感,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躯体不适症状, 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3. 5 性活动指导 宫颈癌手术使作为女性的性器官之一的子宫被切除, 夫妻性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目前认为导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性功能损伤及恢复程度, 因此指导患者及丈夫对性生活进行正确对待是心理护理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性生活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 告知患者有关宫颈癌及手术对子宫和性活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对患者及其丈夫进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 掌握新的性技巧, 指导患者合理应用雌激素及相关器具, 尽量减少宫颈癌及子宫切除带给性活动的不良影响, 以期获得良好的、满意的性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 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性知识指导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其更积极面对夫妻性活动,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结语

由于生理上的创伤、治疗不良反应及子宫的缺失等因素, 宫颈癌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变化, 带给患者巨大的精神压力, 导致患者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心理状况, 出现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情绪反应。不良的心理状况可以引起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病率增高, 可以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影响疾病的进展及转归,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医疗模式转变的背景下, 从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评估患者心理因素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 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计划, 有针对性地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