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当今,由于媒体等不良因素的误导,医闹、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加强心理护理,提高安全防范,预防和控制医疗隐患成为护理的重点。为此,结合工作实际和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心理护理安全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进行阐述,现报告如下。心理护理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知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疏导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促进患者心理康复的过程。心理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较多,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等方面了解不清楚,担心疾病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患者紧张、恐惧、焦虑,甚至出现敌对和精神性等表现,更有甚者,有的患者出现轻生的念头,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心理护理安全问题原因
护理人员的心理态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护理人员的工作及心理态度不端正,工作中没有激情,应付了事,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是医院没有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护理平台,特别是在晋升、晋级、评先树优方面没有给护理一个公正、公平的平台,没能把工作中出类拔萃的护士真正选拔出来,使一些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对护理工作丧失信心,出现应付了事的心理态度。
心理护理没有得到重视:在繁重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忙于一般的护理,忙于配针、输液、测量体温、测量血压等,仅对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导致患者的不良心理不能得到有效疏导,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出现心理偏激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护理隐患: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没有做到“三查七对”,违反消毒隔离制度,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进行无菌操作,在护理完1例患者后,没有进行洗手而进行护理另1例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另外,在护理后,没有及时书写护理记录,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患者温度记录不完整或者没有按照测量的温度结果来记录,从而增加了护理的风险。
工作缺乏责任心, 工作中粗心大意:护理人员对患者了解程度不够,没有及时沟通,随意将护理程序简单化,与患者交谈中言语生、硬、冷,患者本身有疾病的痛苦,再加上不良的护理态度,有偏激的患者或者焦虑等患者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争执,增加了护理风险。开展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护理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护理工作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移到促进健康服务,并转移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加强心理护理也是患者的需求,鼓励患者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开展心理护理也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医患关系的恶化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可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不良的语言不但伤及患者,更有可能诱发患者与护理人员的矛盾,甚至激化,发生冲突,产生医疗纠纷,开展心理护理,患者感觉护理人员真正关心自己,对一些可能不满意的地方也能够谅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心理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不仅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积极的心理疏导,也有利于护患之间的交流,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使之有利于患者康复。
对策
医院要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充分利用举国上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医院范围内开展树新风、立正气等活动,真正把工作踏实、技术过硬、兢兢业业工作的护理人员选拔出来,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真正达到评先树优的目的。
举办心理护理知识讲座,提高护士心理护理水平:医院要组织上级有关护理专家来院讲学或观看护理录像,提高护士的心理护理能力,疾病的不同,心理护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学习对存在不良心理状况的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疏导,并灵活运用。
修订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将现行护理规章制度重新修订,修订查对制度、护士各班岗位职责及质量标准等,制订预防各类管道脱落、患者易走失、易跌倒管理制度,跌倒评估预报表等;针对节假日值班人员少,突发事件多的薄弱环节,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前,都要告知其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有关医疗护理情况,从而能主动地配合和理解。
针对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整改: 根据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认真讨论分析,写出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组织全院性的护理安全大检查,针对临床科室存在的护理隐患进行自查自纠;定期召开各系统的护理安全工作会,对近3 年来各科室已经发生的或现阶段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并协调好与医技科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