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遗忘研究的新进展一、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又称指向性遗忘或有意遗忘,这一概念是由 Muter最早提出的,主要是指通过指导语呈现遗忘线索,导致被试记忆成绩受损的现象。后来 Bjork 等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定向遗忘范式,这是有关记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他们认为定向遗忘主要遵循代价一收益原则,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一些材料必须忘记,当要求被试只回忆记忆项时,只有非常少量的遗忘项掺杂进来,而当要求回忆所有项目时,遗忘项的回忆会差于记忆项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定向遗忘主要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与自然遗忘不同,它是检验有意遗忘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对定向遗忘的测量成为研究者非常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
二、定向遗忘的研究方法
定向遗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字法,另一种是字表法。
1. 单字法
单字法是目前定向遗忘研究中非常盛行的研究方法,其他研究者也把它称为项目程序。它的实质是在项目比率一定的前提下,每个学习项目之后随机呈现记住或遗忘的外显指示符。遗忘项目一般用“遗忘”或“FFFF”来标记,而记住项目通常用“记住”或“RRRR”标明,以保证被试能较好地分辨出记住与遗忘项目,确保实验的精确性。
2 字表法
字表法是定向遗忘的第二种研究方法,即要求被试先学习一组项目,然后在两个字表中间呈现遗忘指示符,这样能使被试集中精力学习第二组项目。有的研究者也研究了将遗忘指示符呈现在第一个字表前面的效应,结果发现定向遗忘效应非常微弱甚至消失。所以字表法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通常把指示符放在字表的中间呈现,以便更好、更全面地研究定向遗忘效应。
三、定向遗忘的机制
1.系统差异和选择性搜寻
这一理论是Bjork和Epstein提出的。他们认为,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功能上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记住(R)和遗忘(F)系统。在记忆测验中,为了确定目标项目,被试会有选择地搜寻记忆系统中合适的子系统完成测验,停止搜寻不适合的子系统,这样就降低了两种系统的互相干扰,从而提高了测验的成绩。在定向遗忘的研究中,主要是考虑遗忘线索对记住项目的贡献。如果被试能清晰地分辨已贮存的记住和遗忘系统,优先搜寻到记住项目的概率高于遗忘项目,从而使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定向遗忘效应便出现了。
2.双过程理论
这一理论是Bjork在1973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定向遗忘效应的研究中,遗忘线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记住项目的复述、记忆和联结;而记住项目的复述、组织和编码在机能上逐渐和记忆系统中的遗忘项目分离。这就是“双过程”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性复述,第二部分是系统的分离。这两部分在Bjork看来都是必要的。为了选择性复述记住项目,必须将其与遗忘项目分离,这样能使分离后的记住项目得到更好的复述。如果有特殊的条件干扰记住项目的复述或者记住一遗忘系统的分离,那么遗忘指示符将会排除遗忘项目引起的干扰。
3.注意抑制理论
该理论由Zacks 和 Hasher 等提出,他们认为,注意抑制有三项功能:阻止不相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快速排除工作记忆中已变得不再相关的信息和那些不经意的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阻止那些先前已经被抛弃的刺激事件或思想再次回到工作记忆中来。 当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 抑制机制就会使非目标信息的激活减弱,使之成为不相关的信息,进而将其驱逐出工作记忆,也就是说在工作记忆中由于对遗忘项的编码减弱,使得对遗忘项分配的注意资源减少,从而造成遗忘项的信息易于丢失。
4. 选择性复述
又称为编码理论,是Bjork和MacLeod提出的。我国学者陈曦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记忆差异的产生是因为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目进行了复述,而对遗忘项目却没有复述,即当记忆指示符出现时,被试会对刚才呈现过的项目进行有意地复述,而当遗忘指示符出现时,却不会去复述,这就使记忆项目的编码比遗忘项目更加精细,有选择性复述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如果让被试记住一个项目,就是开始精细加工该项目;如果让被试遗忘一个项目,就是精细加工立即停止。正如Wetzel所提出的,指示符可能停止或更精细地加工该项目。该理论主要用来解释有意遗忘的收益。
5.提取抑制理论
早在1970年,Etmes,Adams,Roediger就用连续的对偶联想程序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中提示被试去遗忘字表前面的词对,但要记住字表后面的词对,结果记住项目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项目,而遗忘词对和记住词对的再认成绩一样好;Block给被试呈现含有12个项目的字表,在字表中间呈现遗忘指示符要求被试遗忘前6个项目,结果发现记住项目的回忆成绩要好于遗忘项目,并且再认成绩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上述现象主要强调项目的提取过程而不是编码和复述。因此,解释定向遗忘的另一种理论——提取抑制——在发展,正是由于遗忘项目在提取阶段受到了抑制,才使其成绩显著低于记住项目的成绩。
四、研究新进展
(一)实验被试
Zacks和Hasher于1998年在研究定向遗忘时发现年轻人比老人更能有效抑制无关信息的入侵,老年人似乎很难将OBP项目的注意力转入工作记忆中去。那么被试年龄的差异会不会引起定向遗忘效果的不同呢?Harnishfeger和Bjorklund经研究发现抑制能力随年龄在效能上变化。他们认为年龄小的儿童对信息的抑制能力差,因为抑制机制不成熟,随着年龄的增加,抑制机制也会逐渐发展,对无关信息的抑制能力也会增强。Harnishfeger和Pope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抑制能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一些抑制能力,小学五年级学生抑制能力开始接近成人,而成人的抑制能力最强。
国内的研究者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宋耀武等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单字和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字表法研究范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两种实验材料,小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随年级而提高; 小学生对两种材料的抑制能力存在差异, 它表明小学生在有意遗忘中的抑制能力受材料的意义性和材料难度的影响。
(二)材料
材料加工水平影响有意遗忘现象的出现。 李文娟等认为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有意遗忘现象,而在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出现,其主要原因是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区辨性很高, 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王大伟等在引入词频(高频词、低频词)变量对单字法定向遗忘的研究中显示:在低频词语中,内隐记忆测验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在高频词语上,内隐记忆测验却未出现定向遗忘效应。仔细分析关于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发现,MacLeod、Basden、王大伟等人所采用的材料是低频词语,而Paller所采用的是中、高频词语,而英语中的中、高频词语接近汉语中的高频词语,因此造成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产生矛盾结果的重要原因是词频因素,也就是说词频的高低使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出现了分离。李琦等也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词频越高,就越偏向于自动化加工,而随着自动化加工水平的提高,有意遗忘现象就会不断减小。
白学军等以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字表方式探讨了图片和词语两种材料下的有意遗忘,结果发现图片材料下有意遗忘的机制是提取抑制, 而不是有意复述。同时认为对于词语材料被试来说,他们既对指示记忆的项目进行了更加精细的编码, 也对指示遗忘的项目产生了抑制。宋耀武等以大学生为被试,以无关,形似,同音,同义四种实验材料,探讨了有意遗忘的机制。他们认为:对于无关材料,其机制肯定有提取抑制的存在,但并不能否认编码的原因;对于形似材料,其机制为选择性编码;对于同音材料,其机制为提取抑制;而对于同义材料,对遗忘项既没有编码上的差异也没有提取抑制。
Martin A. Conway等人在字表法定向遗忘的试验中发现TBR和TBF组的内容上的相关性以及TBR组的内容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对定向遗忘有影响。表现为两组材料的内容相关性越大,定向遗忘的的效应越差,TBR组的材料内容越没有创造性,遗忘效应越差。
近两年,情绪对定向遗忘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的关注。Wenjing Yang等人就利用ERP技术探讨了中性图片和负性图片的神经物质的改变,发现两组图片都有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且呈现负性图片时,顶叶观测到增强的正电位,说明忘记负性的刺激更难。Kate Bailey等人研究了情感词汇的单字法定向遗忘,研究显示当学习的单字和相关记忆指令(记住/忘记)同时出现时,情感没有阻止定向遗忘指令的分化加工,记忆指令也没有阻止情感的早期编码。曾灿等人探讨了负性情绪对压抑遗忘记忆的影响,该实验使用 Think/No - think( T/NT) 任务,从外显和内隐记忆两个方面探讨负性情绪、测试时间对压抑遗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外显记忆成绩中情绪与 T/NT 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在 NT 条件下中性词回忆的成绩优于负性词,同时,情绪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中性词的记忆显著高于负性词。Bastian Zwissler等人还探讨了积极情绪对单字法定向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中性图片的定向遗忘未受影响,而积极图片的定向遗忘效应减弱了,这是因为选择性复述提高了中性图片的TBR的区别精确度,而积极图片的确没有。
(三)方法
白学军等人在前人关于单字法和字表法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以英语词汇为材料,采用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作为外显记忆测验,词干补笔测验作为内隐记忆测验,探讨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单字法与字表法下的定向遗忘效应及其机制。发现单字法下,三种测验中都存在定向遗忘效应,而字表法下,只有词干补笔和自由回忆测验中存在定向遗忘;三种测验中,单字法的记忆项与遗忘项的差异显著高于字表法时二者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单字法定向遗忘的机制是选择性复述和提取抑制,字表法定向遗忘的机制是提取抑制;打字法与字表法有更大的定向遗忘效应。
(四)应用生理学技术方法研究定向遗忘效应
随着对定向遗忘效应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技术、机器被应用到相关研究中。事件相关电位就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生理学指标。M. Dolores Paz-Caballero等人探讨了ERP指标和定向遗忘效应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单字法测验过程中,该单字一直存在在意识中直到指令被给予,当出现“记住”指令时,顶叶参与了后面的过程,而当“忘记”指令出现时,触发了额叶和前额叶的相关机制,试图抑制这样的过程。
(五)临床及应用
定向遗忘范式广泛用于研究个体差异,包括抑郁症患者、PTSD患者、强迫症患者、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社会性焦虑患者、前额叶皮质受损的病人、具有坚强品质的人等等。
谭洁清等人对高强迫症状和低强迫症状的被试进行了定向遗忘效应的测试,发现高强迫症状被试在中性词语条件下比低强迫症状被试表现出更低的定向遗忘效应,这个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支持强迫症一般记忆障碍模型。
PTSD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再体验,记忆似乎总是集中在灾难事件,O. Cottencin等人认为这可能是自传体记忆的影响,为了恢复正常的记忆,灾难事件的相关信息必须抑制。他假设:PTSD患者的记忆中充满了创伤记忆,没有办法使用抑制过程,因此,在定向遗忘测验中,他们无法抑制“忘记”这个指令,在自由回忆测验中会回想起更多的单字。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设。说明PTSD患者无法抑制不相关信息,记忆中的抑制过程缺乏。
Ali I. Tekcan等人用自由回忆和再认法研究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定向遗忘效应,用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两组都有定向遗忘效应,其中患病组的TBR和TRF成绩的差异比正常组小一些,是由于患病组回忆出了更多的TBF内容。可能原因是患病组无法抑制对TBF内容的记忆。
Chiwen Liang等人探讨了有社会性焦虑的个体是否对社会信息有记忆偏好。结果发现这些个体缺乏正面偏向,展现出对积极词汇更强的定向遗忘效应。
五、展望
有关定向遗忘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不管是在理论建构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还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研究模式。且有研究者将定向遗忘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定向遗忘这一课题迎来了新视角。
定向遗忘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个是抑制除了在提取抑制时发生外是否也在编码阶段发生。第二个问题是定向遗忘的产生机制究竟是选择性复述还是提取抑制,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王大伟通过实验发现在单字法定向遗忘中既有选择性复述也有提取抑制。第三个问题是定向遗忘效应的应用方面仍没有大的突破,这些研究仅限于对定向遗忘效应的简单判断。
综上所述,定向遗忘的研究还需要从多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