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急诊外伤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车祸伤及出诊率也显著提升。随着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护士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增高,急诊护患纠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车祸伤是目前临床较为多见的外伤之一,为突发性交通事故,患者均为突然受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尤其是急诊科外伤患者往往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一时不能接受,患者大多表现不知所措,尤其是在身体受到剧烈疼痛刺激后,身旁没有亲人、朋友,又担心事故方逃逸,心理底线彻底崩溃,表现恐慌、紧张、焦虑、无助等,面对这样的患者,急诊科护士的心理护理突显重要性,与患者的心理恢复和手术治疗效果均密切相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接诊的 100 例急诊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 2012 年 3 月~2013 年 7 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外伤患者 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 27 例,女性 23 例,年龄 15~71 岁,平均年龄 36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害 35 例,刀刺伤 10 例,高空坠落伤 5 例。急诊原发病:颅脑创伤 2 例,脑震荡 5 例,颈椎骨折 3例,胸部外伤 10 例,肋骨骨折 4 例,腰椎骨折 2 例,腹部外伤 5例,头皮挫裂伤及血肿 1 例,四肢外伤 10 例,软组织挫裂伤 7例,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 1 例。文化程度:初中 15 例,高中 25例,大学及以上 10 例。职业类别:体力劳动者 10 例,脑力劳动者 25 例,无业 15 例。对照组男性 26 例,女性 24 例,年龄 17~72 岁,平均年龄 37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害 33 例,刀刺伤11 例,高空坠落伤 6 例。急诊原发病:颅脑创伤 3 例,脑震荡 4例,颈椎骨折 2 例,胸部外伤 11 例,肋骨骨折 3 例,腰椎骨折 3例,腹部外伤 4 例,头皮挫裂伤及血肿 2 例,四肢外伤 11 例,软组织挫裂伤 5 例,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 2 例。文化程度:初中 10 例,高中 26 例,大学及以上 14 例。职业类别:体力劳动者 16 例,脑力劳动者 20 例,无业 14 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2 急救护理措施
1.2.2.1 伤情加重患者的护理:对于伤情较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合理分诊,同时给予基本生命支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的呕吐物和分泌物,为了不延误抢救时机,护士应熟悉急救药品、器械的位置,做到手到擒来,同时保证药物备用齐全,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械的操作方法。对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对疑有内脏损伤和外伤者积极作好术前准备,减少在急诊室的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2 一般伤员的护理:对于病情较轻微的一般患者,应根据受伤情况妥善处理伤口,固定伤肢,对于伴有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来院后应及时进行清创缝合术,给予肌肉注射破伤风,骨折患者做好患肢固定,及时转至外科病房,在此期间均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避免内损伤危及生命。一旦患者伴有疑似内脏损伤情况,应及时给予辅助检查,此时,情况复杂的患者要由医护人员陪同前往,以节省时间。
1.2.2.3 后续处理:外伤的伤情较为复杂,大多伴有多处损伤,也伴有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的隐性症状,易延误治疗最佳时机,因此,急诊护士应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对伤情能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估,对检诊医生主动介绍伤情以及患者自觉不适的部位。
1.3 心理护理:外伤均为突发事故,患者均伴有不同的恐惧、紧张等心理,同时,患者的伤情复杂多变,护士在进行救护时,往往只顾及患者的伤情,忽略患者内心感受,增加压力,影响救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此时,加强心理护理,安慰患者,保持冷静,放松,避免紧张,同时,护士应具有耐心、细心、同情心。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操作娴熟,急而有序,轻、快、沉着、冷静,让患者有安全感,以稳定情绪,让患者在心理上认可。在有家人陪护的时候,应适当给患者家属进行宣教,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避免影响到患者,同时,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院前急救护理中,对需要手术的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缓解紧张及压力,给患者安全感,赢得患者的信任,树立信心。
1.4 护理对策:首先,加强急诊护士的素质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在任何环境下均能做到沉着冷静,动作果断、检查迅速、准确处理问题,对患者问题能得体回复,避免护患纠纷,与患者家属在进行沟通时,应言辞谨慎,对患者的伤情采用深入性观察法,及时发现情绪变化和心理问题,开导患者,给予心理安慰,积极开导,使其较快进入角色,减轻心理负担。
1.5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包括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进行评估打分,分数越高,心理情绪评分越低,说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通常满分 100 份。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2.0 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伴随近年来护理事业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心理护理,所谓心理护理就是将心理学与护理学相融合,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在工作中回复患者的各类问题,尤其是急诊外伤患者,大多性情暴躁易激惹,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发生护患纠纷,让非常不冷静的患者将一切不顺心统统发泄在护士身上。此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冷静对待,尽量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要做到理解患者,因为疼痛、出血等身体刺激,在身体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此时的不良心理情绪作为护士应容忍,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科室,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人员较多,患者流量较大,做好急诊科外伤患者护理工作,能有效提高医院护理质量。保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情绪尽量安抚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抑郁情绪评分、自尊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心理情绪改善明显。综上所述,对急诊外伤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更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