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针对2-6岁聋儿心理特点及就诊时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干预,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1- 6月门诊输液2-6岁聋儿中任意选100例,所有患儿均有家长陪同, 其中初次接受输液治疗68例, 两次以上32例。

2 心理干预

2. 1 对聋儿家长的心理干预 聋儿长期在家长的倍护下,情绪往往受家长影响, 聋儿对家长的依赖性远远超过正常患儿。由于家长长期面对聋儿, 其心理和经济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一旦生病, 父母格外担心、紧张、焦虑, 他们大都过分照顾, 夸大病情, 对护士提出过高要求, 加上对输液知识缺乏了解, 严重影响聋儿情绪。父母的倾向性往往变为孩子的倾向性, 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护士应用得体的语言、稳重熟练的动作、诚恳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稳定家长情绪, 取得家长理解和配合。

2. 2 为聋儿创造人性化的输液环境, 分散注意力 由于听觉障碍, 聋儿丧失言语能力, 这不仅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 给他们感知外界事物也带来极大困难, 他们只能凭借视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他们的观察力较健全人更敏捷、更周密、更细致。其心理发展较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由于得不到声音刺激, 聋人对复杂环境的感知不够完整, 在每一瞬间能够直接反映到他们大脑中的只是处于视野之内的东西, 他们想象力非常丰富, 观察力极为敏锐。如果环境不被聋儿接纳, 就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烦躁不安、焦虑、尖叫、哭闹等不良行为。因此, 人性化的输液环境对他们尤为重要。在输液室墙上粘贴喜闻乐见的儿童画, 电视播放有趣的动画片、卡通片, 建立少儿图书角,还有各式各样的奖品粘贴画, 包括小红花、小红旗、喜羊羊、美羊羊、奥特曼等。准备好对孩子有安慰性的玩具, 鼓励家长带聋儿喜欢的物品, 以分散注意力, 满足其爱好。对配带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有一定语言能力的聋儿, 鼓励家长让孩子与其他患儿交流, 减少陌生感、恐惧感, 最大限度地分散注意力。

2. 3􀀁 心理行为诱导􀀁 由于听力障碍, 与聋儿沟通主要通过家长配合及简单的手势和眼神。护士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目光、姿势、手势等非语言行为并仔细体会理解。善于走进聋儿的情感世界, 用他们喜闻乐见及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与其交流。输液前, 护士的态度诚恳, 体现六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同情心、责任心, 提高聋儿和家长对护士的信赖程度, 配合家长做好聋儿的安抚工作。根据聋儿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与聋儿沟通。2- 6岁的聋儿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 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的人或事对自己的威胁,但对事物的理解仅限于眼前和表面。因此, 面对输液治疗,医疗恐惧、紧张心理占主导地位, 初次输液尤为明显, 本资料68例中65例恐惧明显。面对此类患儿, 重点是通过温和的态度亲近、爱抚患儿使其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输液前微笑地给以鼓励, 适时轻抚聋儿的头或手, 伸出画笑脸的大拇指夸他真棒, 适时用小粘贴作为奖励。对配带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有一定语言能力的聋儿, 俯下身平视患儿, 用友好、简单的语言交谈, 不时赞扬其是勇敢、坚强、乖巧、聪明、漂亮的宝贝, 是其他孩子的榜样并贴小粘贴给以鼓励。尽可能帮助他们获得满足并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与竞争心理, 消除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和对抗心理, 满足其自尊需要。告诉聋儿如果下次积极配合输液, 同样也能得到奖励, 为下次输液打下基础。本资料32例中, 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输液经验的聋儿表现出的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少于初次输液聋儿, 但仍表现不同程度的恐惧, 主要表现奖品是否满意、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他输液的护士是否熟悉、所陪家长是否变化等。因此, 为他们输液时, 除多鼓励表扬外, 还要尊重家长和孩子的要求, 尽量满足他们, 如可以自己选护士、选血管、选奖品、尽量选有震慑力的家长陪同等。娴熟、高超的技术是成功的关键。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 穿刺时做到稳、准、快。穿刺后妥善固定穿刺部位,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仔细观察, 尤其是心理反应, 如逃避、烦躁、哭闹等, 除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外, 还为家长提供活动输液架, 允许他们在护士视野范围内活动, 避免聋儿厌倦、哭闹, 减少对输液的恐惧,顺利完成输液。

3􀀁 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 聋儿静脉输液合作程度明显提高, 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