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高素质和高超的护理技术, 并且了解儿童心理知识的护士任职。护士应着重关注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哭闹等特点, 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将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1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和心理变化

1.1 儿童普遍存有恐惧心理 儿童对医院环境存在恐惧心理。尤其是耳鼻喉科儿童病情急, 家属缺乏思想准备, 造成护患气氛紧张, 护理操作执行困难; 其次是病情重, 如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或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儿童, 窒息感明显, 致使患儿出现濒死的恐怖感, 家属急噪易怒; 第三是儿童心理恐惧, 如鼻衄突然发作, 特别是幼儿看见出血表现高度惊慌、大哭大闹, 恐惧感极为强烈。

1.2 新生儿

2 岁儿童 儿童患病后, 承受能力差, 情感脆弱, 非常好哭, 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此时护士要有耐心, 认识到患儿的感情需要; 帮助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 让儿童产生安全感, 逐步稳定情绪, 促进护理工作的实施; 护士应向儿童父母讲解陪护的方法, 并多与患儿沟通、玩耍, 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1.3􀀁 2岁学龄前儿童􀀁 患儿病后易激动急躁, 主要表现为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或拒绝饮食、吃药打针, 不配合治疗。护士面对这种行为不可恼怒, 也不能迁就, 应因势利导, 耐心施教。护士要以正确的行为启发儿童, 如参与模仿其他大人、孩子打针不哭不闹如讲英雄故事、看动画片, 激励患儿的勇敢精神等。当儿童出现配合治疗的积极行为时, 立即给予肯定、赞扬, 还可适当奖励。

1.4􀀁 学龄期儿童􀀁 此时儿童好动, 能够理解护士对治疗护理方法的简单解释。当儿童感觉不适时, 护士要耐心向儿童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 鼓励其说出当时的感受, 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增加患儿信任感, 指导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快配合治疗, 早日战胜疾病。

1􀀁5􀀁 理解儿童家长􀀁 护士首次接触患儿时, 应先从父母处了解情况, 包括患儿的病情、性格、爱好等, 并向家长介绍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进一步解除家长的顾虑,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儿童患病期间, 家长表现为敏感、忧郁、焦虑、易怒。护理工作中应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尊重家长的意见, 促进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2􀀁 儿童心理护理的方法

2􀀁1􀀁 改善耳鼻喉科环境􀀁 科室环境要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适宜, 避免噪音。营造亲切感, 重新布置科室设施、粉刷墙壁颜色、张贴卡通画片, 增添动画片等, 令儿童有如在家的感觉。护士要提高表达能力, 力求语言清晰精练; 服务态度要热情勤恳, 对待每位儿童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亲切。特别是针对外地人或文化程度不高的患儿和家属更要做到耐心、热情, 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任何问题, 不能表示反感或随意说! 不知道?你怎么还不明白呀?!等一类刺激性语言。

2.2􀀁 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就诊问题􀀁 科室就诊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安排急、危、重症患者就医治疗。患儿就诊期间, 患儿家属的心理极度紧张、心情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 容易将焦燥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并产生不信任感。护士应充分理解家属的感受, 耐心劝解, 避免影响儿童的思想情绪。在临床中保持沉着、冷静, 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 忙而不乱, 使患儿稳定情绪, 消除恐惧, 积极配合治疗。

2.3􀀁 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士要有同情心, 不计较患儿的情绪好坏和家属的说话方式, 以情动人, 以诚相待; 护士要有责任感, 尊重患儿及家属, 通过沟通了解患儿的各方面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地的治疗护理措施, 帮助患儿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的办法, 使患儿建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护士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 体谅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感受, 不窥视患儿的缺陷, 以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儿; 护士的言谈举止要得体, 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言语也会引起患儿的猜忌, 使患儿感到被耻笑从而加重心理负担, 所以护士要用亲切、关心的语言对患儿做耐心细致的说明, 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 增强患儿接受检查治疗的信心, 促使其主动配合, 提高护理效率, 减少发生并发症。

2.4􀀁 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心理护理是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护士是心理护理的主体, 要做好儿童的心理护理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三个要素。护士要加强品德修养, 不断学习儿童心理知识, 提高心理护理实施的效果。由于耳鼻喉科儿童疾病的特殊性和儿童生长阶段的特点, 临床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 根据患儿年龄及病症特点制定的心理护理方案能够促进患儿与医护的良好合作。儿童的心理护理与相关护理相结合, 贯穿于整个护理治疗工作中, 并产生重大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