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络对中职生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和更为广泛公开的媒体,为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有利的条件,这有利于他们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创新能力的增强,为青少年交流、沟通搭建了互动平台。

1.2 消极影响

目前, 我国在网络管理上还存在很多漏洞, 一些虚假信息、暴力文化、黄色文化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 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广大网民。尤其是对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并且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职生毒害更为严重。

首先,失范的网络行为特别突出,严重损害网络文明。由于中职生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的局限性, 他们思维片面, 情感不稳定, 行为偏激, 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肆意谩骂和攻击,把网络当做发泄不满的窗口,毫无自律意识。利用“网恋”骗取别人的感情,在聊天室里露骨的情话、下流的脏话到处都是, 有的还在网络上投放黄毒, 寻求刺激。浏览色情网站,模仿不道德行为。甚至充当黑客,非法进入别人的计算机系统,篡改计算机数据,恶意攻击信息网络,危害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安全。

其次,网络上一些腐朽的、不健康的信息内容严重影响中职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网络游戏使很多学生上瘾,不能自拔,经常有学生夜不归宿、翻墙出去上网包夜,白天上课睡觉,黑白颠倒,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互联网的虚拟特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 有网瘾的学生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冷漠,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畸形或变态, 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 在网上聊天中常有人“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 进入“虚拟时空”寻求感情寄托,不愿直面现实,从而迷失自我。

2 网络心理障碍的分析及原因

2 . 1 网络本身的特点是中职生沉溺于网络的主要原因

开放性、丰富性、虚拟性的网络精神文化空间具有灵活而匿名的身份、易建立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的体验等特点,网络人际交往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他们通过网上交友,在网上寻找关怀、支持和信任,甚至在网上寻求刺激,于是日益对网络产生依赖,但是他们却无法以真实生活中的方式与他人产生真正的联系,从而产生落寞、失望和孤独等负面情绪, 诱发网络心理障碍的产生。

2 . 2 学生自身不良的心理品质也是诱发网络心理障碍的重要根源

有些学生纪律观念淡漠、学习成绩差,时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家长指责, 对现实生活缺乏良好的感觉,企图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 出现社交障碍, 成就感低, 在现实生活中郁闷和自卑, 他们求助于网络从烦恼的生活中获得解脱。

2 .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 对孩子期望过高, 管教控制过严, 孩子缺乏快乐和满足,一旦他们成绩不好, 家长失望, 则放任自流, 出现失控状态, 而这些孩子自控能力差,就会迷恋上网,不能自拔。

2.4 学校教育形式不科学

中职校学生来源多样化, 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成绩普遍较差,相对普教缺少升学压力,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校园生活单调,他们缺乏发泄和放松方式,从而促使他们依赖网络释放内心的苦闷和排解单调枯燥的生活。

2.5 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中职生文化知识匮乏, 辨别是非能力差, 业余生活单调, 一些低俗影视文化、色情和暴力在网络上传播。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与娱乐有关的内容中,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 并且与其他媒体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 互联网上的这类内容几乎是对任何对象都不加限制的。这就使得中职生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而不能自拔,成为“网络色情心理障碍”的患者。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可能诱发性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3 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3 . 1 上网时间不断延长, 需要长时间使用网络才感到满足

对网络过度依赖, 把网络当做生活的中心,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挡或停止上网。

3 . 2 上网时间失控, 头脑里时刻都在想上网

一有机会就到网上“溜达溜达”, 一旦停止上网, 马上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和食欲不振等不良身心反应, 严重的可能会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 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3 . 3 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减少和同学交往,孤立、封闭自己, 把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来逃避现实中的烦恼和情绪。莫名其妙的焦虑、烦躁,容易激动。

4 网络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矫正

4 . 1 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 科学指导学生上网, 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家长应注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为他们营造平等的成长氛围和成长空间,对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 要适当控制其上网时间,培养其自律能力,教会其守时、守信。学校要加强对中职生安全上网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进一步完善学校课外活动体系, 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使他们避免空虚、孤独和压抑, 满足他们渴望交流与友谊的需求。通过讲座、展览和讨论等形式,说明网络成瘾的危害,提高学生免疫力。可以在班级和校园里开展一些关于网络问题的讨论,例如:如何正确认识“ 网恋”,如何对待网络上一些“ 黄”、“黑”的东西,如何控制个人上网时间,如何处理上网与学习的矛盾等。通过这些讨论,以环境、舆论等形式影响和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4.2 加强心理疏导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 要多与学生沟通,保证信息畅通;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 要适时适人地进行正面疏导、反面警示, 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抵制诱惑,成为网上求知的主人;加大青春期心理教育,疏导学生的情感障碍。

4 . 3 个别辅导与团体干预相结合

通过个别辅导, 帮助他们认识到过度上网行为潜在的心理问题, 协助他们面对现实,处理心理问题,协助他们制定改善过度上网的计划并督促执行。通过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班级积极向上的同学等团体为网络依赖或上网成瘾同学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并通过签订契约协议的形式,相互支持和相互监督,逐渐减少上网时间,克服心理障碍, 使他们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