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复杂、死亡率高, 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很大的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 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 除了药物治疗外, 对于不同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其早日康复同样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 月我院收治的137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史、酶学、心电图的改变均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男84 例, 女53例; 年龄36 -74 岁, 平均51. 3岁; 溶栓治疗后, 根据观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心理护理方法
1.2.1 心理特征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由于发病急骤, 病情复杂多变, 死亡率高, 容易产生多种情绪变化, 如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消极、麻痹等, 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 这些情绪因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 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和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原因,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护理。
1. 2.2 健康教育 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促进其早日康复, 必须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充分了解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情况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向患者讲解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疾病的危险性以及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 并叮嘱患者疼痛发生时不宜紧张,不宜用力屏气,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迅速给予镇痛药物, 并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 由专人守护, 预防因疼痛而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及饱食的危害性,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使患者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1. 2.3 心理护理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的心理变化, 护理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首先, 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温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 以乐观的精神影响患者,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对于疾病造成的患者的心理过度反应, 如焦虑、紧张、恐惧、悲伤等,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逐渐转换角色, 鼓励患者在治疗后早期下床活动和生活自理, 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避免心脏衰竭、增强恢复正常生活能力的信心。对于部分在急性期对医嘱言听计从、在恢复期则麻痹大意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让患者知道心肌梗死并不可怕, 但又不能忽视其治疗、预防和自身的心理调节, 同时向患者家属宣传心肌梗死的诱因、预防措施, 特别强调情绪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
1. 2.4 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对于即将康复出院的心肌梗死患者还要给予恰当合理的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保持良好的心境, 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要有规律, 按时起居。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药物的相关知识, 包括药物的性能、用途、用法、副作用及药物的贮存方法、药物期限等;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急救药物的使用。正确掌握饮食, 自我监测诱发因素及好发时间, 学会观察病情、了解注意事项, 包括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先兆和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等, 以防复发, 注意劳逸结合, 定期复查。
2 结果
137例心肌梗死患者, 经过个体化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均得到有效疏解, 所有患者均能在住院期间主动配合治疗, 均痊愈或好转出院, 经调查患者的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心理护理是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由于心肌梗死发病急, 病情严重,通常患者在生理和心理均难以承受。此时护理人员只有与患者及时进行沟通, 才能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并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才能保证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疏解, 才能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本组资料中, 137例心肌梗死患者, 经个体化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均得到有效疏解, 所有患者均能在住院期间主动配合医院治疗, 均痊愈或好转出院, 经调查患者的满意度为100%。由此可见, 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疾病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