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笔者对2000年底入伍新兵开展为期3个月的心理服务试点工作,并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与实施方法进行探讨,提出“ 新兵心理健康三级检测评估方案”。并为新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基础数据库,为以后军人心理健康跟踪服务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降低新兵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提高兵员心理素质。

1 第一级检测为新兵征集期检测

实践证明,我军自2006年起在新兵征集体检时对新兵实行“ 三访一面试”的心理检测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其具体做法为:在家访时了解新兵生长发育情况及有无精神病病史。幼年发育迟缓或儿童期患某些疾病导致智力低下,通过家访很容易发现。因此,家访应重点询问是否去精神病院看过病或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并告知新兵家属精神疾病患者不适合服兵役的利害关系。同时了解新兵有无高热抽搐、脑部疾病或脑外伤致昏迷病史,因为若大脑受过损害,其入伍后难以应付紧张的军事训练,患病的几率增加。在校访时,了解新兵真实学历、学习成绩、人格特征、诚信品质、人际关系等。若有特殊人格,如孤僻、内向、冲动、易怒、固执,或有逃学、打架斗殴、自残自杀等经历,其入伍后难管理,可能出现思想教育无效果,批评处分无压力,生活照顾无作用,住院治疗无药物。有的甚至可出现伤人毁物、违法乱纪等严重影响部队安全的行为。在村访时,了解家庭环境及是否患过精神疾病,直系亲属中有无精神病人等。有些精神病人或心理不健康的应征者在“ 三访”中没有发现,还可以从面试中进一步检查。通过面试,了解言语、思维、行为、注意力、智力等情况。若发现应征者言谈不中肯,思维无逻辑,有不可理解言行和不现实的想法或有怪异动作及异常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表情呆板、思考问题迟缓和坐立不安等表现,可重点询问病史,直接问其是否患过精神病或服用过什么抗精神病药物,若出现支吾、隐瞒等表情,可引导其说出患病治疗过程,或重新进行“ 三访”。通过对新兵进行“ 三访一面试”,可将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在定兵时挡在军营之外,避免新兵带病入伍,但不能排除仍有少数精神病现症患者和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者进入军营。

2 第二级检测为入伍新兵集训中期心理卫生筛查

主要为提出针对性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者建立心理档案,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精神病现症患者及时发现,并作退兵或送治处理。新兵的生活规律、生活环境等较入伍前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集训过程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心理承受能力训练的过程,期间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运造藻蚤灶等对员怨苑怨耀员怨愿缘年美国的减员新兵的减员原因作了分析,发现心理问题是新兵集训中源个最常见的减员原因之一〔缘〕。可见,在新兵集训过程中,一些潜伏期或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和心理不健康者极易因各种不良刺激诱发精神疾病而被发现。在新兵集训过程中,观察发现大部分新兵能在入伍后苑耀员缘凿适应紧张的集体生活、严明的纪律约束、刻苦的军事训练、激烈的竞争环境、封闭的军事环境。但仍有小部分新兵因个性因素、家庭社会因素或对军营的心理期望值与现实产生落差太大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适应不良、交往受挫,有的甚至发展为丧失自尊、不求进取、冲动毁物的不良行为,个别甚至出现想当逃兵的念头。因此,对他们进行适时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监测,引导和加强新兵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病态心理康复能力、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自我矫正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很有必要。针对新兵的实际情况,对集训期新兵进行两次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程序如下:第一次心理筛选在新兵进入部队后第猿憎进行,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新兵进行普查。问卷涉及新兵的人口学特征、入伍动机、精神疾病家族史及治疗史等。根据对新兵测查结果分析,怨猿豫的新兵筛选后归于心理卫生的“ 低危”人群,这些人不需做进一步评定。经一期筛选后剩下约远豫耀苑豫的新兵或经连队带兵干部观察认为存在明显思维、言行、情绪异常者,进行第二次心理筛查。主要以心理测量及晤谈的方式,评估新兵的心理状态、人格特质、责任心、忍耐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会支持性、适应能力、自杀观念等。第二次筛查主要采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等国际标准心理测评量表。经过第二次心理筛查,结果发现约有的新兵归为应激下出现的正常心理适应问题,属于相对的“ 低危”人群。最终剩下不到初筛人数员的新兵进入第三次心理筛选,筛选工作由心理学专家或高年资精神科医师进行,做进一步的心理评定和晤谈。心理评定采用的云分量表以判别是否有诈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人格诊断问卷等量表,以判别是否有精神病态或人格异常等问题。结合临床晤谈,确定测验的真实程度,并对其继续军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包括成功的适应、心理失代偿、过失行为、症状加重等问题。对有明确精神病史或确诊精神疾病者,或经评估认为不适合服现役,符合退兵条件者,根据相关规定,应立即填写“新兵精神卫生检测退兵诊断证明”,力争在内及时作退兵处理,确保兵员质量。对不符合退兵条件者,作为心理不健康“高危”人群,建立特别心理健康档案,进行重点心理健康监控。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笔者对2000年底入伍新兵开展为期3个月的心理服务试点工作,并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与实施方法进行探讨,提出“ 新兵心理健康三级检测评估方案”。并为新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基础数据库,为以后军人心理健康跟踪服务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降低新兵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提高兵员心理素质。

1 第一级检测为新兵征集期检测

实践证明,我军自2006年起在新兵征集体检时对新兵实行“ 三访一面试”的心理检测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其具体做法为:在家访时了解新兵生长发育情况及有无精神病病史。幼年发育迟缓或儿童期患某些疾病导致智力低下,通过家访很容易发现。因此,家访应重点询问是否去精神病院看过病或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并告知新兵家属精神疾病患者不适合服兵役的利害关系。同时了解新兵有无高热抽搐、脑部疾病或脑外伤致昏迷病史,因为若大脑受过损害,其入伍后难以应付紧张的军事训练,患病的几率增加。在校访时,了解新兵真实学历、学习成绩、人格特征、诚信品质、人际关系等。若有特殊人格,如孤僻、内向、冲动、易怒、固执,或有逃学、打架斗殴、自残自杀等经历,其入伍后难管理,可能出现思想教育无效果,批评处分无压力,生活照顾无作用,住院治疗无药物。有的甚至可出现伤人毁物、违法乱纪等严重影响部队安全的行为。在村访时,了解家庭环境及是否患过精神疾病,直系亲属中有无精神病人等。有些精神病人或心理不健康的应征者在“ 三访”中没有发现,还可以从面试中进一步检查。通过面试,了解言语、思维、行为、注意力、智力等情况。若发现应征者言谈不中肯,思维无逻辑,有不可理解言行和不现实的想法或有怪异动作及异常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表情呆板、思考问题迟缓和坐立不安等表现,可重点询问病史,直接问其是否患过精神病或服用过什么抗精神病药物,若出现支吾、隐瞒等表情,可引导其说出患病治疗过程,或重新进行“ 三访”。通过对新兵进行“ 三访一面试”,可将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在定兵时挡在军营之外,避免新兵带病入伍,但不能排除仍有少数精神病现症患者和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者进入军营。

2 第二级检测为入伍新兵集训中期心理卫生筛查

主要为提出针对性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者建立心理档案,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精神病现症患者及时发现,并作退兵或送治处理。新兵的生活规律、生活环境等较入伍前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集训过程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心理承受能力训练的过程,期间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运造藻蚤灶等对员怨苑怨耀员怨愿缘年美国的减员新兵的减员原因作了分析,发现心理问题是新兵集训中源个最常见的减员原因之一〔缘〕。可见,在新兵集训过程中,一些潜伏期或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和心理不健康者极易因各种不良刺激诱发精神疾病而被发现。在新兵集训过程中,观察发现大部分新兵能在入伍后苑耀员缘凿适应紧张的集体生活、严明的纪律约束、刻苦的军事训练、激烈的竞争环境、封闭的军事环境。但仍有小部分新兵因个性因素、家庭社会因素或对军营的心理期望值与现实产生落差太大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适应不良、交往受挫,有的甚至发展为丧失自尊、不求进取、冲动毁物的不良行为,个别甚至出现想当逃兵的念头。因此,对他们进行适时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监测,引导和加强新兵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病态心理康复能力、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自我矫正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很有必要。针对新兵的实际情况,对集训期新兵进行两次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程序如下:第一次心理筛选在新兵进入部队后第猿憎进行,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新兵进行普查。问卷涉及新兵的人口学特征、入伍动机、精神疾病家族史及治疗史等。根据对新兵测查结果分析,怨猿豫的新兵筛选后归于心理卫生的“ 低危”人群,这些人不需做进一步评定。经一期筛选后剩下约远豫耀苑豫的新兵或经连队带兵干部观察认为存在明显思维、言行、情绪异常者,进行第二次心理筛查。主要以心理测量及晤谈的方式,评估新兵的心理状态、人格特质、责任心、忍耐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会支持性、适应能力、自杀观念等。第二次筛查主要采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等国际标准心理测评量表。经过第二次心理筛查,结果发现约有的新兵归为应激下出现的正常心理适应问题,属于相对的“ 低危”人群。最终剩下不到初筛人数员的新兵进入第三次心理筛选,筛选工作由心理学专家或高年资精神科医师进行,做进一步的心理评定和晤谈。心理评定采用的云分量表以判别是否有诈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人格诊断问卷等量表,以判别是否有精神病态或人格异常等问题。结合临床晤谈,确定测验的真实程度,并对其继续军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包括成功的适应、心理失代偿、过失行为、症状加重等问题。对有明确精神病史或确诊精神疾病者,或经评估认为不适合服现役,符合退兵条件者,根据相关规定,应立即填写“新兵精神卫生检测退兵诊断证明”,力争在内及时作退兵处理,确保兵员质量。对不符合退兵条件者,作为心理不健康“高危”人群,建立特别心理健康档案,进行重点心理健康监控。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在第二阶段,为帮助新兵顺利度过因不适应导致的“ 心理应激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军营生活。由心理学专家及精神科医师对新兵进行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针对新兵适应问题进行心理适应能力教育,针对新兵应激进行心理应对教育,针对各种挫折压力进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教育方法以集体授课为主。在新兵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接纳、自我拓展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团体凝集力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主要以互动方式展开。针对新兵常见的心理问题,综合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的方法,采用合理认知、情绪转移、烦恼宣泄、换位思考等技术,对新兵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3 第三级检测为新兵集训末期心理健康检测

其目的是检验干预效果,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基础数据库,对新兵集训结束后军兵种或工种安排提出指导性意见。本期心理检测主要集中在新兵集训期结束前员憎内进行,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人格问卷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质进行检测,并与前期测试结果进行纵向对照研究,掌握集训新兵心理变化规律和集训结束时的心理特点,为新兵分配到连队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新兵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新兵的个性特质,在新兵训练结束后,对军兵种或工作安排提供参考性意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