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护士心理健康不空忽视,经调查发现夜班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如下。
1 夜班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对4O名夜班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提示夜班护士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较一般人群低,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12.3%,各年龄组比较,以30—39岁年龄组心理状况最差,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16.7%是心理障碍发生的最高时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等。
2 影响夜班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护理工作的应激性紧张性:护理工作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的人群,随时都面临着一些突发事件和不可预测的患者病情变化。每次抢救危重患者,对护理人员来讲都是一次经历应激刺激的过程。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抢救时间紧、技术要求高、相对难度大、家属期望值高等。另一方面,工作还要仔细认真,严格查对制度,避免差错事故。尤其夜班要独自面对一切重大疑难问题,工作责任重大使得护士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出现应激反应的比例大大增高。
2.2 社会认可度低:由于多年来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位观念,社会上始终存在着重医轻护。社会对护士的认可度低,收人与投入不平衡,缺乏必要的保障,不良情绪难以消除,常有孤独无助感。尤其是独自上夜班参与病房管理时,常常会遭到患者的误会,甚至辱骂,同时得不到同行的同情,就会感到无比委屈,使夜班护士工作的积极性降低。更重要的是一个护士到了中年,逐渐走向职业的低谷:眼睛发花,腿脚不灵,反映迟钝,造成工作效率差等等。到最后便面临着没法安置的状况,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厌倦,心情郁闷,失落感,严重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2.3 角色冲突:护理人员在工作和家庭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无论自己身体有多么不舒服,哪怕自己在吃药打针,只要穿上工作服,站在患者面前,就得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在家庭中,轮夜班的护士大多职称较低、工龄相对较短、年龄大约40岁以下,大多数人的孩子处于学龄期,晚上需要照管,丈夫在事业上多处于上升期,这个阶段的护士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出现矛盾,或许给家庭和睦增添了危机因素,无形中加大了夜班护士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
2.4 睡眠质量不佳:倒班护士的睡眠质量显著不如白班护士。其原因可能为倒班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干扰个体自身正常生活方式,影响睡眠。而另一方面,夜班护士多是单独作业,压力大,尤其是抢救危重患者时,其身心较白班护士更为紧张,处于应激状态。目前,护士缺编,倒班周期短,夜班频繁,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无法得以调整,亦不可避免地影响倒班护士的睡眠。睡眠质量差更加重了夜班护士的心理压力。
2.5 护理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素质、观念、方法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护理管理者的素质差异很大,在管理能力,尤其是观念和方法上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知识素养不高,交流沟通意识不强,协调和影响力不强,对于患病,家中有困难,家庭闹矛盾的护士不能给予关怀与同情,甚至还沿用旧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造成护士心理压力大,心理不平衡,心情郁闷,无端敌意,也是导致护士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3 改善夜班护士心理健康的对策
3.1 建立心理健康维护措施:管理者要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培养缜密、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通过具体心理减压措施,如定期组织运动比赛、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3.2 建立心理督导机构:组织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对护士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可采取个人、小组、团体等形式,定期咨询、讲课、训练,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3.3 个人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缓解压力的不良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3.4 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对于与护理需求角色不匹配的护士多给予指导开导训练,以适应护理角色需要,减轻角色压力和平角色冲突,对于女护士的特殊时期采取相应的人性化的排班照顾,夜班轮班要科学合理,不能间隔太短,对于有小孩的护士要依情照顾,不能教条,比如丈夫出差,孩子生病的情况。解决护士的实际困难,减轻护士疲于奔命的压力,另外医院应适当提高夜班报酬,调整夜班护士的心态,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3.5 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改变护理管理模式: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理解和多关心护士,定期召开座谈会,帮助护士认识自己的压力水平与压力应对方式。护士长要充分应用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关心护士、爱护护士,深入了解护士的内心需要,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满意度。护士长的支持可使护士来自管理者行为方面的压力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