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运彩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情志或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心虚胆怯等,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内经》日:“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 卫气不得入于内,常留于阳。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不眠矣。”中医论治失眠的特征是什么呢?笔者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认为,中医论治失眠具有典型的心理学特征。

1 从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失眠的心理学特征

中医的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之精气化生人,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精气足则生命活动正常。精产生气,气化为神,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安则睡眠正常。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畅通,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精液等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正常运动。如心主行血,肺司呼吸,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肾司封藏先天精气,肝主疏泄气机,胃司受纳水谷,都是在气的推动下进行的,其中均包括人的精神活动。中医的“形神学说”中,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心理方面的,也包括生理方面的,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形神统一观”或“形神合一论”。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与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有机统一的整体,“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形神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对失眠病因病机的分析,在临床表现、处方用药、养生指导的各个过程中,都是把失眠和人体生理的整体变化即形神的表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中医失眠的诊断,一般是由患者主诉“感觉异常”,诸如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后易醒、烦躁口于、疲劳乏力等,大致来自于三方面,一是生理感觉,二是病理感觉,三是心理上的感觉。在现代生物医学诊断模式中,“感觉”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必须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找到与这种感觉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这时患者的感觉才会起到辅助诊断作用。否则,当患者主观表述与临床实验检查结果不一致时,患者的主观表述便失去其辅助诊断意义。用现代医学和临床心理学来剖析失眠的全部症状,会发现失眠的心理学特征很明显,与中医认识极其吻合。

2 中医论治失眠过程中的心理学因素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靠收集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一般指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这些感觉和表现,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中医失眠症状的主体不可能用动物模型来表达,其主要来自于患者的表述和医生的感知,这不可避免地带有医生和患者的心理因素。中医论治失眠过程中,主要是医生通过四诊搜集到临床第一手资料,而这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患者的知、情、意表现,如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知度、理解度、理性度、情绪化、表现度、忍耐度(意志)、战胜疾病的信心,都会影响到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表述,从而影响医生的辨证。所以,中医失眠的诊治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心理学特征。在分析研究诊治失眠时,心理学研究方法自然就成为我们诊治失眠的重要工具之一。失眠的辨析(包括定量和定位)与每个医生的临床检查技巧和诊断技术有关。例如在搜集与评价某些诊断资料时,医生首先在方式、方法上有些个人的习惯特点或专长,而这些特点和专长同样是在既往的师承、经验和医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__其次,医生本身的性格特征,对事物的观察反应能力,思维的敏捷程度,分析与概括能力,对疾病诊断过程中的知识面和诊断能力、心理素质,对疾病的理解度、感觉能力、诊疗过程中的道德与服务态度、医治技巧等,可能都会影响医生对失眠的诊疗。此外,失眠的产生还与医生对患者的暗示有关。

总之,无论从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实践方面来观察,中医论治失眠的过程中具有比较典型的心理学特征,不能仅仅用现代医学实验分析方法诊治失眠,需要借鉴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综合辨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