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心理学问世不久,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提供一篇健康心理学论文,供学习参考使用。这是一篇书评,文章标题为中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典范研究
— 评《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一书
近十几年来,一个崭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OHP)应运而生并迅速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发展壮大。OHP并不是一个仅肇发于工业组织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学科,相反地,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领域。OHP一经创建,即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相关分支领域,与公共卫生、职业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人类工效学等学科密切联系,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职业环境和提升从业者的工作品质而服务,其目标在于理解并改善工作生活品质,以及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任何一种理论或研究领域的出现都有赖于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强大的社会需求。面对着全球经济形式和组织形态的13益变革,OHP的出现可以帮助组织和管理者找出那些能够降低由于职业压力、疾病和伤害而造成的人员与财物损失的方法。这无疑对解决长期困扰政府和企业界的职业疾病与工作安全、促进工作者和组织两方面的健康成长等问题,做出了和即将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国外学者所进行的大量分析研究极大推动了OHP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展和深入,纵览OHP研究的两部“圣经”一《The Handbook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和((Handbook of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之后不难发现,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工作一家庭关系、职场暴力,以及实证研究中所涉及的个体、组织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是相关研究者特别是心理学背景的研究者长期关注的焦点。目前,工作倦怠更是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方面较为独立且13益繁荣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外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作倦怠的测量与结构方面。到目前为止,除了该书作者之外还未有学者针对工作倦怠的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据我所知,李永鑫博士是国内率先开展工作倦怠研究的学者,他早在2003年就率先发表了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一书是我国关于该问题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它是李永鑫博士的创新之作,精心之作,也是国际国内学者对工作倦怠研究日益深入的最新成果。该书的雏形是作者李永鑫博士在我国管理心理学泰斗俞文钊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优秀学位论文,后来经过反复的潜心修改成为现在这本著作,主要在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应于我国背景的工作倦怠问卷,并制订了简明的诊断标准。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基于整合的视角,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对工作倦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李永鑫博士的这一专著,充实和完善了OHP的学科体系,为中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代表着国内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一流水平,堪称中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里程碑之作!纵观全书,主要凸显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职业健康心理学问世不久,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提供一篇健康心理学论文,供学习参考使用。这是一篇书评,文章标题为中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典范研究
— 评《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一书
近十几年来,一个崭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OHP)应运而生并迅速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发展壮大。OHP并不是一个仅肇发于工业组织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学科,相反地,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领域。OHP一经创建,即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相关分支领域,与公共卫生、职业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人类工效学等学科密切联系,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职业环境和提升从业者的工作品质而服务,其目标在于理解并改善工作生活品质,以及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任何一种理论或研究领域的出现都有赖于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强大的社会需求。面对着全球经济形式和组织形态的13益变革,OHP的出现可以帮助组织和管理者找出那些能够降低由于职业压力、疾病和伤害而造成的人员与财物损失的方法。这无疑对解决长期困扰政府和企业界的职业疾病与工作安全、促进工作者和组织两方面的健康成长等问题,做出了和即将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国外学者所进行的大量分析研究极大推动了OHP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展和深入,纵览OHP研究的两部“圣经”一《The Handbook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和((Handbook of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之后不难发现,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工作一家庭关系、职场暴力,以及实证研究中所涉及的个体、组织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是相关研究者特别是心理学背景的研究者长期关注的焦点。目前,工作倦怠更是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方面较为独立且13益繁荣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外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作倦怠的测量与结构方面。到目前为止,除了该书作者之外还未有学者针对工作倦怠的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据我所知,李永鑫博士是国内率先开展工作倦怠研究的学者,他早在2003年就率先发表了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一书是我国关于该问题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它是李永鑫博士的创新之作,精心之作,也是国际国内学者对工作倦怠研究日益深入的最新成果。该书的雏形是作者李永鑫博士在我国管理心理学泰斗俞文钊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优秀学位论文,后来经过反复的潜心修改成为现在这本著作,主要在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应于我国背景的工作倦怠问卷,并制订了简明的诊断标准。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基于整合的视角,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对工作倦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李永鑫博士的这一专著,充实和完善了OHP的学科体系,为中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代表着国内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一流水平,堪称中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里程碑之作!纵观全书,主要凸显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文献梳理清晰
工作倦怠研究的产生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却引发了许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研究报告不
胜枚举。该书对工作倦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历史概况进行了清晰梳理,使读者对该研究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作者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对国内外该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有条理的、清晰的划分,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评价和比较,使读者了解各种研究理论的利弊,易于形成合理的认识。例如,在对工作倦怠的定义上,作者先介绍了国外学者的两种不同定义: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然后作者对两种定义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静态定义是选取工作倦怠症状中最为典型和核心的那些症状如情感耗竭来对其定义,而动态定义是依据工作倦怠的发展过程来对其进行定义的。两者虽然存在区别,但这两种定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因为工作倦怠的静态定义所描述的症状就是动态的工作倦怠发展的最后阶段表现。作者的这种文献梳理方式有助于读者对该研究形成深入辩证的认识。
2 内容整合性强
以往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零散的、局部的研究,多半仅仅是关注于工作倦怠的原因、结构、影响因素或后果的某一方面,或局限于某一领域。这些研究由于取样、统计处理等方面的原因,很难系统地考察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一书克服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对工作倦怠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体的研究与分析,内容广泛而详尽。全书共分“工作倦怠的概述”,“工作倦怠的研究综述”,“研究构思与研究方法”,“工作倦怠的结构与分析”,“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研究”,“工作倦怠的后果变量研究”,“总讨论与总结论”等八章,每一章都各具特色,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解析了工作倦怠的心理研究。在该书的研究构思中,作者同时考察了工作倦怠的结构与测量、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等问题,属于整合性较强的工作倦怠研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领域。相对于现在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本书作者基于整合的视角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3 研究创新性突出
《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一书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背景保持在国际前沿水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工作倦怠上的许多观点提出了完善和修正的意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根据Maslach等人的工作应激分类,考察了工作应激与工作倦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既是对Maslach等人工作应激分类模型的验证,又为工作应激与工作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新的探索。第二,在国内首次使用EPQ人格问卷考察人格与工作倦怠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三,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技术,比较全面地考察了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工作倦怠各侧面(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减低)之间的关系,对验证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之问的关系形式进行了新的概括。第四,系统考察了工作倦怠与其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国内首次考察了工作倦怠与工作绩效和离职意向的关系,并与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
4 本土特色鲜明
与国外的工作倦怠研究相比,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遗憾的是,所发表的文章中有一半的论文都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和综述。对工作倦怠的结构分析时,往往直接采用国外的工作倦怠问卷,忽视了文化适应性的问题。作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的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了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工作倦怠问卷CMBI,为以后国内职业人群进行工作倦怠的调查、研究和干预,提供了有效的测评工具。在对倦怠程度的诊断上,依据所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借鉴并完善了Maslach等人的诊断方法,研制了工作倦怠的诊断标准,创造性地将工作倦怠分为零倦怠、轻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四种不同的倦怠水平,可供以后的研究使用。经查考,中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张耀翔教授早在1937年就发表过《怠惰心理》论文,指出“真正的懒惰是心理的而非身体的,起于观念及情感作用,而非起于工作或某种身体的状态”,又根据当时奥国及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英国工业心理学家及美国职业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察出幻想和缺乏兴趣是世人怠惰的两大原因”。但是,对此进行的科学实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开展。70年过去,作为李永鑫博士长期思考和研究的结晶,《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这样一部用极其严肃的科学态度写成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诞生了。该书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文献资料丰富,研究设计恰当,方法科学,统计处理得当,结论可靠,不仅有助于相关领域研究者对于该问题的深入了解,同时对各级各类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人士也不无裨益。该书的出版弥补了我国关于工作倦怠研究之不足,拓宽了中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张耀翔教授在数十年之前首侣的怠惰心理研究课题,具有不可估量的学科建设与理论意义,足以告慰中国心理学开创者之在天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