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院前急救患者病情较危重,护理人员往往只重视对患者的医疗抢救护理,而忽视了心理护理,轻者影响到医患护患关系,重者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甚至严重干扰到抢救工作以及患者的预后。随着人们对健康及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护理人员在深入开展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逐步将护理的重点放在人性化、个性化上,以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要针对个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运用了心理学知识对412例院前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院前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急诊患者中,其中外伤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患者多有伤口和出血,使患者感到烦躁、焦虑甚至惊恐,本人及家属往往脾气很大,情绪也不稳定,因此,在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及安抚工作。例如:患者男,30岁,骑摩托车遇车祸撞伤左侧大腿,伤口大小约12 ClTI×8 era,皮肤及部分肌肉缺损,伤缘不整,污染严重,深达骨膜。由于出血过多,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微弱,呻吟不止,并全身颤抖,患者及家属都非常紧张着急。到达现场后,我们立即嘱咐患者不要直视伤M,以免增加恐惧心理,并迅速用清洁辅料覆盖伤口,三角巾加压包扎止血,固定患肢后,输氧,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并配合医生、家属快速将伤员转至医院,进一步处理。在以上操作治疗中,我们始终同医生密切配合,首先,要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并主动和患者交谈,尽量淡化伤情,减少患者不良情绪,说些“不要紧张,你要坚强,你放心,你的伤不重,我们很快就把你的伤口处理好了”转移患者注意力;其次,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整个过程顺畅快速。与此同时,应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使患者同家属见面,同时也要注意安慰家属,客观地对其交代病情,要求家属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悲伤、焦急、埋怨的表情和态度,对有纠纷因素在内的患者,除了抢救治疗之外,我们还要主动承担调解义务,要求双方都不要夸大或隐藏病情,应实事求是,同时说明夸大或隐藏病情的危害,这也给患者及早获得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条件。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由于院前急救患者病情较危重,护理人员往往只重视对患者的医疗抢救护理,而忽视了心理护理,轻者影响到医患护患关系,重者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甚至严重干扰到抢救工作以及患者的预后。随着人们对健康及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护理人员在深入开展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逐步将护理的重点放在人性化、个性化上,以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要针对个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运用了心理学知识对412例院前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院前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急诊患者中,其中外伤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患者多有伤口和出血,使患者感到烦躁、焦虑甚至惊恐,本人及家属往往脾气很大,情绪也不稳定,因此,在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及安抚工作。例如:患者男,30岁,骑摩托车遇车祸撞伤左侧大腿,伤口大小约12 ClTI×8 era,皮肤及部分肌肉缺损,伤缘不整,污染严重,深达骨膜。由于出血过多,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微弱,呻吟不止,并全身颤抖,患者及家属都非常紧张着急。到达现场后,我们立即嘱咐患者不要直视伤M,以免增加恐惧心理,并迅速用清洁辅料覆盖伤口,三角巾加压包扎止血,固定患肢后,输氧,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并配合医生、家属快速将伤员转至医院,进一步处理。在以上操作治疗中,我们始终同医生密切配合,首先,要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并主动和患者交谈,尽量淡化伤情,减少患者不良情绪,说些“不要紧张,你要坚强,你放心,你的伤不重,我们很快就把你的伤口处理好了”转移患者注意力;其次,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整个过程顺畅快速。与此同时,应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使患者同家属见面,同时也要注意安慰家属,客观地对其交代病情,要求家属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悲伤、焦急、埋怨的表情和态度,对有纠纷因素在内的患者,除了抢救治疗之外,我们还要主动承担调解义务,要求双方都不要夸大或隐藏病情,应实事求是,同时说明夸大或隐藏病情的危害,这也给患者及早获得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条件。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 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服毒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如失去家庭温暖、夫妻吵架、失恋、高考落榜、下岗等。服毒的患者多数心理狭隘,心理变化极为复杂,当毒性发作时,又多具有后悔心理,就诊时因碍于面子,故意与医护人员不合作。此时若不做好心理护理,很难取得患者配合,抢救就很难奏效,甚至因此失去有利抢救时间,造成死亡。若能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开导,患者多能有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用温和、体贴、同情的语言去感化患者,不能用刺激性话语,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务人员在为抢救其生命而尽心尽职地工作,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对惊慌失措、哭啼家属应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与护理;对比较镇静的家属可如实地告知患者情况及准备采取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争取他们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抢救、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1.3 老年心脑血管急症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也日益增多,由于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紧张、恐惧,情绪低落,甚至有濒死感,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或同伴陪伴而备感不安,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要求急诊护士:①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求医心切,一旦见到医护人员,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快速、热情地接诊,亲切、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②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③ 使患者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2 讨 论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活动会有一定的躯体表现,而有了躯体疾病必然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影响着一个人病体的康复。根据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论,我们忙于做各种治疗时,千万别疏忽了患者的心理特征。出诊护士最先接待患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故而首先要求护士仪表端庄,衣着整洁大方朴素,工作热情和蔼,举止稳重,动作快速准确,使患者一接触就产生一种信任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诉说病情时要认真聆听,不要东张西望一,不要随意插话,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不能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尽量做到诊断准确,缩短不必要的转诊时间。另外,一切手续要求简单,使患者产生一种轻便感,总之,护理人员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患者解除身心痛苦,使其早日恢复健康,才能提高急诊工作的护理质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