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伴随着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的退化,如智力的老化、反应的迟钝、呼吸系统疾病增多等,都会造成心理方面的变化,老年人呼吸道疾病常伴随的症状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常使老年人产生: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情绪低落自感与社会隔离,心情抑郁;脾气暴躁,问话不愿回答。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为老年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以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我们的实践与体会如下。
一、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情况在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等,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注意接待老年患者的态度对老年患者主诉的任何不适都应关心,并及时处理,注意礼貌和态度。在日常治疗中注意操作细节,对反应迟钝者不可性急,对言语罗嗦者不要嫌烦,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甚至流露不屑一顾的神情,而应耐心静听,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病人时要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防止伤害老人的自尊心,平时进病房时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以消除其孤独感、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
三、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应问其所需并给予解决。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消除老年患者抑郁情绪。老年患者由于工作、社交活动等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甚至负罪感或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
四、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预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中,对老年患者,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五、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各种慢性病,并提供具体指导。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应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六、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七、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缓冲应激事件降低抑郁的发生。除了医护人员应成为其重要的支持者外,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家庭支持以及朋友、同事、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支持的作用,如鼓励家属、亲友经常探视,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照顾,寻求社会团体的援助等。老年人有各种不同的爱好、嗜好和喜欢谈论的话题。要在护理中观察、掌握,并特别对待,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重。为老年人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